摘要:靜觀風云變,萬物皆可待。
中東地區雖然地緣政治復雜多變,但是資源能源豐富,具備較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仍是亟待被開發的熱土。本篇報告從宏觀環境、代表國家、市場環境、機遇挑戰四個維度對中東地區進行拆解分析,以期為適合或計劃進入中東的中國企業提供借鑒參考。
中東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的區域劃分概念,廣義上通常指“中東及北非地區”(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英文縮寫為MENA),涵蓋了從摩洛哥到伊朗沿線多個國家,狹義上一般指海灣六國,也就是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阿曼、巴林這六個國家。
全球GDP排名前40的國家中,中東國家共計5個,土耳其和沙特均位列全球GDPTop20,以色列和阿聯酋位列Top30,埃及排名第38位。
2023年,中東總人口超過5億人,其中埃及是中東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超過1億人。“海灣六國”為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阿曼和巴林,這六個國家的人均GDP均超過2萬美元,卡塔爾雖然全國人口總數不到300萬人,國土面積僅為1.15萬平方公里,但是憑借其優渥的自然資源及豐富的能源儲備,人均GDP接近8萬美元,位列全球前十。
2023年,中國和沙特的雙邊貿易額為1072.3億美元,中國是沙特的主要出口目的國和進口來源地,沙特也是我國在中東地區首個千億美元級貿易伙伴。從營商環境來看,沙特雖然油價、水電價格相對較低,但是本地化成本仍然較高,主要是因為本地勞工雇傭成本較高。
沙特目前核心支柱產業仍為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石油產業產值約占沙特GDP的一半,但依據“2030年愿景”,非石油收入占比計劃將由10%提高至2030年的70%。
石油產業在阿聯酋經濟中也占據重要地位,非石油產業占比正不斷提高,目前約占GDP比重的50%。
2023年,中東及北非地區最受歡迎的消費品類中時尚類產品占比最高,約為38.7%,尤其是海灣國家,由于居民消費意愿較高、購買力較強,對該類產品需求超過百億。此外,玩具/愛好類產品也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1.未來10年是海灣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海灣地區經濟體正在向著開放娛樂業和旅游業、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方向轉型升級,逐步實現經濟結構多元化。
2.輕工制造業在中東地區相對薄弱,高度依賴商品進口,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是中東地區的主要進口來源,且來自中國的商品容易獲得中東消費者的熱衷和喜愛,對于想要開啟中東市場的國內賣家來說,無疑是巨大優勢。
3.沙特具備較大的市場規模優勢,適合外商入駐,但本地勞工雇傭成本較高,由此成為企業出海沙特的一大痛點;阿聯酋具備較高的經濟自由度,適合外商投資。但基于“2030年愿景”,沙特非石油收入占比預計將提高至70%,該類產業將迎來來沙發展的關鍵時期。
4.海灣六國人均GDP超兩萬美元,具備超強購買力,時尚品類在中東最受歡迎,海灣國家對該類產品需求超百億,此外,玩具/愛好類產品也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5.中東人口呈年輕化,對新鮮事物和新奇產品的接受意愿和能力均普遍較強,對于小眾品類而言具有潛在的商業機會;此外,對于中國品牌來說,善用社交媒體營銷,對目標人群進行精準定位和廣告投放,將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強品牌影響力。
6.中東國家正加速向新能源轉型。中國品牌電動汽車質量高、技術先進,能夠適應中東各種復雜的路況和氣候條件,備受當地人喜愛。但沙特的高溫和風沙天氣對電動車的電池續航和壽命來說無疑是個嚴峻考驗,且長期以來日韓傳統品牌在當地占據主導地位,外加沙特的新能源基礎設施仍在起步階段,因此中國車企需加強與本地經銷商的合作,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并通過技術優化和本地化策略,提升品牌競爭力。
中國企業落地中東會面臨政治、經濟等多重外部風險,政治穩定性是企業的首要考量因素。無論是進入當地市場還是對外投資,企業都應密切關注市場環境、評估潛在風險,同時提前設置應急預案、制定靈活的業務策略,從而及時化解風險,確保人員和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