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八真?
來源 / 節點財經?
具身智能賽道,誰最有可能拔得A股資本市場的頭籌?
答案大概率是誕生剛剛兩年,由華為"天才少年"、B站百萬粉絲科技UP主稚暉君(彭志輝)創立的智元機器人。
近期,從事新材料研發與生產的上緯新材(688585.SH)丟出重磅炸彈,宣布智元機器人及相關主體將通過收購其至少63.62%的股份,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交易代價21億元。
圖源:上緯新材公告
一石激起千層浪,智元機器人“借殼上市”的猜想喧囂塵上。
01 步子邁的過大?
智元機器人的工商登記日為2023年2月27日,才過完兩歲生日不久。相比同業,這它是一名年輕又稚嫩的“后浪”。
圖源:智元機器人官網
查閱天眼查,宇樹科技、極智嘉、云跡科技、臥安機器人、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等同業,任一家都是智元機器人的“前輩”,最晚的仙工智能在2020年成立,最早的云跡科技2014年便出山了。
也因此,當智元機器人突然祭出“借殼上市”的實質性舉動,有不少聲音質疑其步子邁的過大,行動過于激進。
《節點財經》分析,智元機器人此時推動和上緯新材的交易,有著源自多重因素的深刻考量。
一方面,站在資本市場的“風口”,具身智能賽道(人形機器人)的玩家正集體吹響IPO號角,智元機器人不甘人后。
當前,無論是A股,還是H股,都處在主升浪周期,恒指更是突破24000點,來到近三年新高的位置。
常言道,蘇州過后無艇搭。漲勢如虹的大盤,創造了充裕的資金、高漲的情緒、抬升的估值,疊加機器人行業的高景氣度,抓住上市的“窗口”期,是識時務者的選擇。
據不完全統計,7月9日,倉儲物流機器人領域的龍頭極智嘉在港交所敲鑼,云跡科技、臥安機器人、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等已赴港遞表,A股有關企業如埃斯頓、石頭科技等,也將境外發行提上日程。
當紅“炸子雞”宇樹科技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于5月底完成股改,被傳將在2025年底前遞交IPO申請,上市地點大概率先選擇A股,后續擇機再登陸港股。
如火如荼的氛圍和爭先恐后的競友,不難解釋智元機器人基于上緯新材的草蛇灰線。
較大程度上,智元機器人是 “順勢而為”—— 用較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資本支持,同時借助市場東風加速自身發展,這既是理性的財務決策,也是成熟的戰略布局。
另一方面,搶灘生死競速的籌碼。
具身智能賽道長坡厚雪,吸引眾多企業入局,除了前文提到的宇樹科技一眾,包括小米、華為、理想汽車、科大訊飛等,都已殺入其中。
在“前有專業選手領跑,后有強勢巨頭包抄"的態勢下,所有參與者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競爭挑戰,也驅動行業進入"拼量產、拼落地、拼現金流"的下半場競賽,而上市則是角力下一階段的關鍵籌碼,既能緩解資金壓力,又能加快產業鏈整合與市場拓展。
02 “暫無”承諾的時間策略與資本暗流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外界普遍解讀的“借殼上市”,智元機器人迅速筑起“防火墻”,不僅表示此舉僅涉及控股權,且強調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對上市公司(上緯新材)主營業務做出重大改變或調整的明確計劃,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對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含出售、合并、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明確計劃,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重大重組明確計劃。
另外,就多家媒體報道的“赴港上市目標不變,正穩步推進中”,智元機器人也予以否認,稱消息不屬實,公司暫無明確赴港IPO計劃。
但在《節點財經》看來,智元機器人的三個“暫無”回應看似斬釘截鐵,實則暗藏辯證張力——短期承諾的確定性,恰恰為長期意圖的模糊性預留了戰略通道。
圖源:智元機器人官網
首先,根據《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收購人需要披露未來12個月內對上市公司資產、業務、人員、組織結構、公司章程等進行調整的后續計劃。
智元機器人否認12個月內重組計劃,技術上完全合規,甚至可視為對監管的主動示好。
其次,為36個月窗口留出“后門”。
根據《重組辦法》第十三條,借殼認定需同時滿足“控制權變更”和“資產注入超100%”兩個核心條件。
智元當前只完成第一步,但法規留出關鍵窗口:控制權變更后36個月內注入資產達標即觸發借殼審核。
從2025年7月控股完成算起,2026年2月智元成立滿3年時即滿足經營年限要求,而合規注入窗口將持續至2028年7月——“暫無12個月計劃”大概率為2年緩沖期打掩護。
而回到收購事件本身,若智元機器人此番僅為財務投資,21億元控股一家凈利潤不足1億元的傳統材料公司,出手闊綽可見一斑。資本向來不為低協同性買單,高溢價隱含對“機器人資產注入”的強烈預期。
財報顯示,2024年,上緯新材實現營收14.94億元,同比增長6.73%;實現歸母凈利潤8868.14萬元,同比增長25.01%。
另外,《節點財經》了解,智元機器人迄今累計收獲了11輪融資,身后集結了眾多機構股東,包括騰訊、京東、比亞迪、高瓴創投、紅杉中國等頂級VC、PE,且平均投資周已近2年。
圖源:企業預警通
但業界估計,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仍需3-5年,這意味智元機器人們,還需要大量“輸血”。
據36氪報道,“智元機器人”在最近獲得大機器人的戰略投資。正大機器人將助力智元機器人在生命科技、新零售,新消費,康養服務等垂直領域進行全場景業務的探索開發。
而常規IPO排隊需18個月以上,借殼或類借殼幾乎是“金主”們退出時限最快的路徑,也是智元機器人募集資金的最佳平臺。“暫無赴港計劃”的聲明,也反將A股平臺推向唯一出口。
站位該視角,若成功跨越三年之檻(2026年滿足經營年限+盈利能力驗證),則智元機器人今日“借殼前夜”的操作或被贊為資本謀略的精準卡位,但一切都存在變數。
兩歲的智元,正將命運的賭注押在“時間差”的刀刃上——這步看似太大的步子,可能也是沒有退路的不得已。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