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第一太難了。
阿里云多年“裸泳”終上岸。
5月26日,阿里發布了2022財年年報。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業務終于盈利,抵銷跨分部交易前的全年總收入為1001.8億元,經營利潤達11.46億元。這是自2009年成立以來,阿里云首次實現財年盈利。
雖然整體來看,阿里云的業績在阿里集團中,并沒有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考慮到目前云計算與實體經濟融合已經成為了行業公認的“新賽點”。因此,阿里云實現盈利,對于阿里以及中國云計算行業來說,有著數字之外的意義。
1、第二條曲線漸顯
與阿里云突破歷史的業績相反,阿里2022財年整體的業績表現并不樂觀。2022財年,阿里總營收為8530.62億元,同比增長19%;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19.59 億元,同比下降59%。
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2022年初,反復波動的疫情,給物流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了阿里最核心的電商業務。但是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流量觸頂的大趨勢,阿里的電商業務增長注定遇到天花板。
圖源:QuestMobile
QuestMobile發布的《2022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顯示,截止2022年3月末,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規模為11.83億,同比僅增長1.8%。這說明,中國移動互聯網已經沒有太多的增量流量可供挖掘。
圖源:東方財富
這種悲觀的市場趨勢以及阿里凈利潤增速放緩的消息,讓不少投資者開始擔憂阿里的未來。今年的第一個交易日,阿里巴巴股價報收120美元/股,而到了5月27日收盤,阿里股價僅剩93.41美元/股,不到半年跌去22%。
資本市場向來“喜新厭舊”,阿里也急需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阿里云是除亞馬遜云科技外,少有地實現盈利的云計算服務商,未來有可能給阿里帶來更為豐沃的回報。
參考全球巨頭亞馬遜,起家于線上書店、線上購物、物流的它,雖然被打上了“電商”的標簽,但是時至今日,其最重要的“創收”業務卻屬云服務。
財報顯示,2021年,亞馬遜總營收為4698億美元,同比增長22%;凈利潤為334億美元,同比增長56.8%。雖然亞馬遜云科技業務營收為622億美元,僅占13%的營收份額,但是運營利潤卻高達185億美元,同比增長37%,貢獻了55%的凈利潤。
亞馬遜云珠玉在前,阿里云的想象力自然可想而知。
但除了阿里之外,百度、騰訊等頭部的互聯網企業也紛紛瞄準了云計算市場。
財報顯示,2022年Q1,百度智能云業務營收為40.6億元,同比增長45%;騰訊包括云計算的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營收為427.68億元,同比增長10%,占總營收的32%,成為騰訊強勁的增長引擎。
除了BAT,國內云服務賽道上還有華為云、天翼云、金山云等大玩家。
2、阿里云的雙重困局
雖然已經實現盈利,但是具體到細節,阿里云卻很難做到高枕無憂。
從行業來看,在國內云服務商中,阿里云依舊排名第一,但市場份額卻在不斷下跌。
圖源:Canalys
Canalys發布的中國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服務市場規模達274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阿里云保持領先,位居第一,但是市場份額從40.3%下跌到了37%。
這主要是因為阿里云的營收增速不光沒有跑贏市場規模的增速,并且還在不斷萎縮。財報顯示,2021年Q1-Q4(自然年),阿里云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6%、30%、33%和20%。到了最新一季,阿里云的營收增速又進一步降低至12%。
對此,阿里在財報中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行業頭部客戶減少海外云服務需求,以及一季疫情、經濟活動影響,造成部分混合云項目延遲交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過歸根結底,上述問題或許還是因為阿里云的客戶群集中于互聯網行業所致。財報顯示,2021年Q4,阿里云互聯網客戶的營收占比為48%。
但是國內互聯網整體增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互聯網客戶的發展也直接影響了阿里云的業績走勢。以阿里云的大客戶字節跳動為例,上證報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2021年下半年,其國內廣告收入停止增長。
彭博社曾報道,2020年,字節跳動廣告的收入占比達到了77%,是重要的營收支柱。廣告停止增長,說明字節跳動可以給服務商帶來的價值也將隨之踩下剎車。
此外,雖然前期建設成本高,但是考慮到存在邊際效應、數據安全、夯實基建能力等問題,不少成規模的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開始“自建”云。比如,2021年12月2日,字節跳動正式升級火山引擎為企業級技術服務業務,并推出了全系云產品。
這些云計算市場的“新勢力”雖然在短期內很難成為阿里云強勁的競爭對手,但是起碼表明了一個態度——阿里云未來很難再為這些“新勢力”服務。
3、阿里云瞄準新方向
事實上,在最新一季財報發布前,阿里云就已倍感焦慮,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人事變革。2022年3月,蔡英華空降阿里云,成為后者的全球銷售總裁,向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匯報。
蔡英華空降阿里并不是偶然,2021年5月28日舉辦的阿里云峰會上,張建鋒曾表示:“阿里云為全面服務政企市場做好了準備。”由此,阿里云開始“all in”政企市場。
阿里的戰略調整與市場的趨勢有密切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政務云市場規模為653.6億元,同比增長42.3%,預計未來三年年復合增長率為30%。Gartner也預測,預計到2025年,全球企業云技術使用率將達100%,與之相應的,90%的企業傳統數據中心將關閉。中國企業級云市場正處于爆發的前夜。
蔡英華就是為貫徹阿里云的企業級戰略而來的。官方資料顯示,蔡英華曾任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總裁,曾力推華為中國政企業務轉型。結合阿里云的戰略方向以及蔡英華的職業生涯來看,阿里顯然希望蔡英華帶領自家的云業務成為企業級云市場的TOP級玩家。
圖源:IDC
但是從市場來看,阿里云已經晚了一步。IDC發布的《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份額》顯示,2020年,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排名前三的服務商分別為華為云、浪潮和紫光,市場份額分別為32.2%、25.44%和13.19%。其中華為云已連續4年蟬聯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份額第一。
與互聯網企業不同的是,傳統政企客戶具有分散性、定制化、貼身服務的特點,這就要求阿里云不能再堅守此前的業務模式。
以華為云為例,經過多年的經營,其針對政企客戶,構建了閉環的云技術生態以及渠道銷售能力。官方資料顯示,通過在全國30多個省級行政區建立代表處,華為云得以不斷深耕地方企業云市場。
對此,華為云CEO張平安曾表示:“華為服務運營商和政企有三十多年經驗,理解其需求,也有幫助其轉型的經驗”。這是華為在政企云市場勢如破竹的關鍵所在。
針對這一問題,2021年4月底,阿里云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細分制造、能源電力、金融等十八個行業,為每個行業配備一個總經理,針對不同的行業打造不同的解決方案,并且還成立了十六個區域,針對每個區域,任命一名總經理,負責本轄區的本地化運營。
“這在阿里云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睆埥ㄤh表示。此舉意味不光昭示了阿里云“下沉”的決心,更做到了扎根“基層”,可以隨時隨地地為企業級科技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
組織變革容易,針對不同的市場特點進行精細化運營也不難,但問題是,將自己定位為中國云服務市場基礎設施的阿里云,在技術上陷入了“大而全”、沒有明確導向的陷阱。
誠然,不論是芯片、操作系統還是數據庫,阿里云都能提供,但是術業有專攻,在企業需求越來越定向化的背景下,相較于可以提供大而全技術的平臺,在某一技術上領先,并且可以賦能自家業務的平臺,或許才是企業最理想的選擇。
圖源:IDC
以百度智能云為例,IDC發布的《2021中國AI賦能的工業質檢解決方案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百度智能云以14.6%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
這主要得益于百度在AI技術上的持續投入。早在2016年在O2O戰場潰敗后,百度就開始“All in AI”?;ヂ摼W周刊發布的《2021年度人工智能企業百強榜》顯示,百度以95.06的綜合成績,位居第一。
前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組總經理尹世明曾表示:“人工智能最終將走向產業,核心是要解決規?;瘧玫膯栴},預計2025年后,工業化進程完善,整個產業將全面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對比來看,在工業質檢市場,阿里云還未攻占太多的陣地。
不止于此,在核心的安全問題上,阿里云還曾出過紕漏。2021年11月,阿里云安全團隊發現 “計算機歷史上最大的漏洞”后,將該漏洞第一時間提交給了美國Apache軟件基金會。直到15天后,工信部才得到具體的細節。也正因此,12月22日,工信部表示暫停與阿里云的相關合作,這反過來可能會成為阿里云進入政企市場的障礙。
好在,中國企企業級云市場并未進入寡頭時代,還有巨大的增量紅利。接下來,阿里云能否抓住這一市場缺口、穩步增長,我們還是把答案留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