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向下扎根”似乎已經成為電商們解鎖向上發展的新密碼。我們看到包括京東、蘇寧、國際媽咪在內的互聯網企業,紛紛通過并購、加盟、自建等方式大舉進軍母嬰實體市場,試圖在其中攪起一番波瀾,可最終結果卻差強人意。
今年4月,移動互聯網育兒服務平臺「親寶寶」也大張旗鼓地加入了戰局,同步開啟快速擴張模式。然而,母嬰實體行業的生意已行至水深處,轉型升級之聲籠罩四野。在此之下,想來實體掘金的親寶寶是否會“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親寶寶“向下”謀生
據了解,2013年親寶寶APP面世,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寶寶成長記錄、在家早教、育兒/孕期助手、寶媽育兒問題/經驗交流,以及含有疫苗接種、食譜、發育測評、身高體重等雜項的育兒寶庫。
因此,大眾所熟知的“親寶寶”是一個專注于為孕期以及0-6歲家庭提供育兒服務的移動互聯網平臺。然而,2023年親寶寶卻一改故轍,大舉進軍線下零售市場。目前,首家實體店已落地杭州某大型商場。
另外,從官方披露的信息中獲悉,親寶寶在杭州的二店、三店也在緊張籌備中。更關鍵的是,親寶寶的野心不僅于此,其還有意向全國擴張。但在外界看來,這一系列向下的動作,可能是親寶寶在“自救”。
公開資料顯示:2011—2015年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快速發展的五年。在這期間,母嬰垂直平臺遍地開花,包括蜜芽、貝貝網、寶貝格子、辣媽幫,以及親寶寶等,在資本的助力下一路狂奔。
然而,曾經輝煌的垂直平臺,多數已經成為“時代的眼淚”。2022年,蜜芽APP關停,只保留自有品牌運營;同期,貝貝網身負欠債、跑路疑云停運;而辣媽幫也傳出因資金入不敷出,關停所有業務的消息。
雖然寶貝格子還未走到“盡頭”,但是也早已沒有了以前的意氣風發。不僅因財務數據或不滿足條件,導致沖擊北交所IPO的計劃落空。而且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已換人,原CEO張天天也已辭任。
整個賽道不景氣下,親寶寶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可見其多次變革。2016年,上線電商板塊“買買”,來補充平臺的盈利來源。但很快弊端就顯現出來,因為不論是品類、供應鏈,抑或是流量,垂直電商的廣度和深度都無法和綜合電商平臺相比。
親寶寶創始人馮培華也坦言:“垂直平臺做POP電商(即開放平臺邀請商家入駐抽取傭金的模式),比較難去跟京東、天貓這樣的大平臺競爭,所以后來我們比較堅定地走了自有品牌的路線。”
是以,2018年親寶寶推出自有育兒生活品牌“親寶優品”。采用OEM模式,即在產品研發中加入親寶寶團隊的設計理念?,F今,這一模式沉淀為“帶著用戶做品牌”的“DTC”模式,已覆蓋用品、童裝、食品以及洗護等類目。
但隨著網上零售增速放緩,以及綜合電商的圍追堵截,這也讓親寶寶不得不尋找新增量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3.79萬億元,同比增長4%;而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3.1萬億元,同比增長14.1%。
雖然數據較新,但這一現象早在前幾年就已出現,所以親寶寶開始在實體渠道試水。2020年,在杭州某商場設立全國第一家快閃店,店鋪展示和推銷的時間只有兩周,而這也為親寶寶后續落地實體門店埋下了伏筆。
奔向實體經濟,親寶寶能成功“上岸”嗎?
不可否認,實體渠道確實是塊風水寶地。隨著防控政策的放松,實體經濟開始回暖。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104094億元,增長6.8%。
而艾瑞咨詢也在多份報告中指出,線下母嬰店、商超等是母嬰的主要銷售渠道。雖然隨著互聯網發展、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線上消費有所提升,但預計2023年母嬰線下消費,將依舊維持高占比64%。
其實這從許多互聯網企業向下布局就可佐證,如今流量紅利已經逐漸到了盡頭,所以想要在線上獲客,成本其實非常高。有了解的人士曾表示:“現在可能投十萬塊出去,只能搞到一兩百個新用戶。”
另外,在場景碎片化加劇、用戶注意力日趨分散的大環境下,獲客還只是第一步,如何轉化與留存才是關鍵??墒欠倍嚯娚倘肟谠黾恿讼M者的可選范圍,哪家平臺產品性價比更高,產品更合適,消費者就會選擇在哪家平臺購買。
不過從現狀來看,大部分電商來母嬰實體渠道掘金似乎都不太順利。我們看到為了降本增效,蘇寧易購在2021年宣布關閉所有紅孩子母嬰店;國際媽咪也在上海設立了首家O2O智慧店,但影響力不大。
而京東更是一波三折,從貝全母嬰,到京東母嬰生活館、京喜寶貝生活,可謂是“開一片死大半”。這是因為消費需求的變化、舊玩法的失靈、行業內卷的加劇……讓本就因人口紅利消失,導致市場增長不甚樂觀的母嬰行業,變得愈加暗潮洶涌。
在這其中,那些對趨勢變化并不關心,對轉型革新也并不重視,依舊選擇用傳統賣貨思維做生意的大連鎖、小單店正逐漸被淘汰。而那些轉型升級的門店,正在用專業知識和極致服務來增加客戶黏性,獲得更多收益。
據官方介紹,親寶寶線下店以童裝棉品和食品營養為主,考慮不同門店面積,還會補充紙尿褲紙品、玩具用品、個護美妝等類目,未來針對200平以上大面積門店,還考慮增加互動體驗區。
在這里,采用的是半自助式購物,對人員專業度方面并沒有過多的要求。盡管是店長,也只要求具備3—5年管理工作經驗,精通人員、商品、賣場、銷售、新零售運營、陳列等。
然而,這本質上就是商品的“搬運工”。當實體母嬰門店都在積極轉型,親寶寶還在靠單純賣貨和品牌吸引。在此之下,親寶寶線下店賺錢的情況還能維持多久?
目前,垂直電商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大多數企業為了扭轉局勢都在積極求變。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當下的大勢所趨。但看到風口不表示能夠做好,如果依舊運用互聯網玩法,跟不上實體思維和生意模式轉變,能否能夠化冰復行、老樹還青,將會變得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