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輕育兒群體對奶瓶等喂哺工具的需求升級,倒逼產業端在原料、設計、工藝等方面不斷創新迭代。然而,在行業提質之下,奶瓶市場依舊是“群雄逐鹿”。不過老牌貝親的江湖地位始終穩固,電商大促的熱銷榜單中幾乎都有其身影。
那么貝親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這種優勢又是否能長久?
靠“性價比”在同質化競爭中出圈能長久嗎?
從公開資料及官方介紹中了解到,“貝親”是日本貝親株式會社旗下的母嬰用品品牌。1949年,在日本推出了自己首創的“旋蓋式寬口奶瓶”,隨后又更新出“自然實感奶瓶”。在材質方面已覆蓋三種,分別為PPSU、玻璃、PP。
不過現如今中國奶瓶市場的發展已經基本成熟,但伴之而來的是日益嚴重的產品同質化問題。就拿材質來說,創新者少之又少,市面常見的不外乎“玻璃、PP、PES、PPSU、硅膠”等。技術穩定下,各品牌想覆蓋所有材質并不難。
例如,新安怡采用就是玻璃和PPSU,而可么多么和世喜主打的是硅膠,Hegen則偏好選用ppsu。既然各品牌材質都差不多,那么為何貝親的銷量能名列前茅?對此,有消費者表示:“雖然貝親優點不突出,但卻是性價比之王?!?/p>
從官方天貓海外旗艦店可見,貝親3.0自然實感寬口徑玻璃奶瓶240ml(自帶M號奶嘴)折后價為108.77元。值得注意的是,同款產品(自帶L號奶嘴)在天貓超市售價僅需83.8元;新生自然實感PPSU寬口徑奶瓶240ml(自帶M號奶嘴)折后價為111.2元。
而Hegen寬口奶瓶330ml(適用6個月以上,自帶三段奶嘴)售價為268元;世喜硅膠大棕瓶和PPSU大奶瓶240ml(7-10個月奶嘴+重力球吸管+手柄)售價均為225.6元;新安怡寬口徑自然玻璃奶瓶240ml(奶嘴1月+)折后價為109元;新安怡寬口徑PPSU彩繪奶瓶(奶嘴1月+)折后價為169元。
從上述對比來看,顯然價格較低的貝親更加吸睛。誠然,價格可以幫助品牌攻占市場,但這卻也是最容易被攻破的壁壘。一旦有知名奶瓶品牌愿意“自降身價”,那么在同質化競爭下,貝親銷售如何保證消費者的忠誠度將是一個問題。
更何況單一的強調“材質安全”,已經不能滿足新生代年輕父母的需求,他們對奶瓶提出了更多個性化訴求,如:沖奶無泡、清洗便利、防脹氣防嗆奶、刻度清晰準確等。是以,市面上出現斷奶神器、仿乳設計、皮膚色彩/觸感等。
其中,Hegen抓住了媽媽們的離乳焦慮,設計采用了偏離中心的奶嘴設計和超柔軟奶嘴設計,對自家奶瓶以“斷奶神器”的號稱大做宣傳。同時,Hegen還增加了智慧型防脹氣排氣閥、“一按即關,一扭即開”開闔蓋設計、可疊合式方形設計、易清洗闊口瓶體設計。。
而世喜也搭配了重力球吸管,方便寶寶360°使用各種姿勢喝奶喝水。
總而言之,差異化營銷就是用一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奇、人奇我怪”的策略來運作市場。但貝親想要實現這點,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口碑兩極分化,還被監管部門實錘產品質量不合格
盡管貝親奶瓶頻現在電商大促的熱銷榜單中,但是消費端的口碑卻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有人說:有很多月嫂、寶媽在用了一圈奶瓶之后,把心目中的最佳都給了它。貝親的奶瓶配件也比較齊全,無論是清洗機、奶粉分裝盒等,都很容易買到。”
但也有人對此持相反看法:“貝親奶瓶一生黑,每次吃到最后三四十毫升,娃都特別焦躁哭鬧,奶瓶滴不出來奶,要不停地擰開瓶蓋才能出奶,把娃吃一肚子空氣,導致出現腸脹氣問題,真的是給我用的焦慮了。”
還有寶媽列舉了貝親六大難用的點:“第一,按了好幾下排氣口,寶寶吸的時候有滋滋聲,不能擰緊;第二,要看排氣口是不是在上方,晚上喂奶不開燈很不方便,還要看含銜線;第三,有氣泡,說是奶液不能蓋住排氣口,必須要寶寶側頭喝;第四,嗆奶,用的ss奶嘴,流速比布朗p奶嘴快;第五,瓶底剩點奶倒不出來,需要甩出來;第六,懷疑刻度有問題,平時一樣的奶量寶寶吃不飽?!?/p>
而說到最后一點,近期有媒體爆出:其收到消費者投訴,稱貝親奶瓶刻度存在問題、且有異味。她使用該品牌160毫升塑料奶瓶沖泡奶粉,寶寶在食用之后多次出現拉奶瓣的現象。[1]
而有相關人士透露稱,是由于部分批次的奶瓶生產的容器印刷環節被委托外部生產,工程QC(工程質量控制)表上未體現,使得印刷火焰處理容器變小,最終導致貝親ppsu(無定形的熱性塑料)材質奶瓶的部分產品刻度不準;此外,由于電暈環節不過關,上述批次的奶瓶會出現一定的異味。[1]
另外,在2021年貝親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因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標準的產品,被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沒收違法所得5400余元及非法財物,并罰款3.89萬余元。據悉,涉事產品為“貝親smart睿享智能型單邊電動吸奶器”。
2019年,貝親標準口徑PP塑料彩繪奶瓶還因“標簽不合格”,出現在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的奶瓶產品質量監督抽查黑名單中。
當流量退潮,真正能夠留住消費者的方式,仍然需要依賴自身硬實力。
但綜上可見,貝親在產品設計和產品品控上還需要繼續打磨。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傾聽消費者反饋并加以改進,才能讓自身上升到新的維度。
業務從“單一”到“多元”,貝親仍然沒有逃過業績的下滑
事實上,站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母嬰行業中的許多細分領域都變得愈加難做,奶瓶也不例外。同時,仿冒盜版情況屢禁不止,并且還憑借低價搶奪正版產品市場,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此之下,奶瓶市場增長處于“低速”狀態。根據《2023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2年國內市場奶瓶零售總額為66.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僅增長1.1%。
而有遠見的貝親,早在1966年就從生產單一奶瓶向育兒用品領域進軍。如今,其已覆蓋孕產護理、兒童用品、兒童輔食、兒童洗護等。但在疫情沖擊下,其仍然沒有逃過業績的下滑。
根據貝親財報顯示:2022年,中國市場的凈銷售額為347.76億日元,同比下降6.6%;利潤為104.08億日元,同比下降11.7%。對于業績的不佳表現,貝親將主要原因歸咎于疫情封控。雖然2023年第一季度,貝親中國市場的凈銷售額和利潤有所回升,但在當下嚴峻環境下是否能保持住,猶未可知。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母嬰行業已經進入到存量競爭時代。更不容忽視的是,奶瓶行業既要面對同質化競爭,還要解決消費者需求升級。盡管貝親業務全面開花,但如果不能找到自身差異化賣點,僅靠“老品牌”“性價比”,早晚會被賽道上其他玩家趕超。
資料參考:
[1]《調查丨貝親奶瓶被指刻度不準并伴有異味 母嬰市場呼喚產品質檢“求助有門”》,新華財經客戶端,康耕甫,胡潔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