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馮葉
編輯 | 李小天
美東時間11月6日凌晨1點(北京時間6日14點),2024年美國大選所有投票結束。按照規定,選票統計程序已經啟動,選舉官員需要清點選票,并在12月11日前完成選舉結果認證。
盡管官方仍需時間,但各媒體及調研機構已經根據目前的投票情況對大選結果做出初步判斷。
據多家美國媒體預測,特朗普率先獲得270張選舉人票,預計將鎖定本次美國總統選舉勝局。
特朗普當選后,將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的出海進程?
“隨著選舉結果陸續出爐,聚集在選舉之夜觀察會場的特朗普支持者們一有機會就互相擁抱、打電話、跳上跳下、把他們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帽子拋向空中以慶祝選舉結果。”美聯社如此描繪美國大選中,特朗普領先優勢逐漸擴大時的景象。
需要指出的是,美媒的實時測算結果并非官方結果,而是其根據統計數據和民調情況作出的預測。正式選舉結果,仍需要各州選舉機構耗費幾天或幾周時間,進行最終計票和確認。
據美聯社報道,有部分支持哈里斯的美國選民表示,“一切皆有可能,我仍然相信美國的善良,所以我無法想象也不想相信這就是終結。”
但通常來看,美媒多方公布的結果與官方結果出現差錯的可能性較小。
此前,根據民調結果和媒體報道,社會各界對本次美國大選的印象是“競爭極度膠著”。但美聯社預測顯示,從出票開始,特朗普就已經優勢領先,多個搖擺州也顯示偏紅,與哈里斯拉開差距。
特朗普在選舉之夜登上舞臺
圖源:美聯社
特朗普的勝選早有跡象。據RealClearPolitics選前民調,在決定總統大選的七個搖擺州中,哈里斯已經在五個州落后。投票日后,特朗普也的確贏下了賓夕法尼亞、北卡羅來納、佐治亞等搖擺州。其中,賓夕法尼亞擁有19張選舉人票,在所有搖擺州中票數最多,一直被視為候選人獲勝的關鍵。
盡管紅州和藍州的大選結果沒有懸念,但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歷史上都曾更偏向民主黨,因此被稱為“藍墻州”。但此次大選,這三個州均顯示了相反的趨勢。
測算結果公布前,埃隆·馬斯克就在X上發布了一則“The future is gonna be fantastic(未來會非常精彩)”的推文,似乎在提前慶祝。
圖源:X
另一邊,哈里斯的選舉之夜則稍顯落寞。
美聯社報道稱,哈里斯的2024年選舉之夜與2016年大選如出一轍。“盡管克林頓和哈里斯在選舉日到來時都相信自己即將擊敗唐納德·特朗普,但他們都沒有出現在選舉之夜的派對上。”而選舉之夜的活動氣氛也一致地從歡快轉向失望。
事實上,從中企出海的角度來看,無論今日的測算結果如何,美國都將在科技和經濟領域持續打壓中國。
并且,特朗普與哈里斯皆致力于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戰略。特朗普計劃通過將關鍵供應鏈帶回美國,禁止將工作外包的公司與聯邦政府開展業務等措施,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哈里斯將制定“美國前進”戰略,以及實現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轉型。
不過,在對華關稅、重點行業發展上,兩者的執政思路有所不同。
首先是關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崔守軍認為,“哈里斯大概率延續拜登對華政策,哈里斯是個平庸的總統,但對外政策和行為的可預測性和確定性強。特朗普當選,關稅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積極增加,中美沖突風險增加。”
從特朗普的演講競選中可以看出,他會延續此前對華的強硬態度,并將關稅加碼。他甚至公開宣稱,關稅是“字典里最美麗的單詞”。
在媒體采訪、演講集會等公開場合,特朗普分別表示,要對美國所進口的產品加征10%的關稅、對特定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征60%或以上關稅、對從墨西哥生產的特定國家的汽車加征100%-1000%關稅等。
特朗普頻頻提及中國,甚至揚言美國要在“關鍵領域徹底消除對中國的依賴”,其保護主義傾向明顯。
圖源:美聯社
哈里斯對關稅展現出了更為緩和的態度,她反對加征過多關稅,而是希望促進美國出口。她將特朗普的宣言稱為“特朗普稅”,認為這會加重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負擔,還表示“這將摧毀美國人。”
特朗普上臺后,其極端的關稅政策可能會對跨境電商、新能源汽車等中國重點出海行業造成負面沖擊,并進一步影響全球供應鏈體系。
其次,在清潔能源上,特朗普和哈里斯的政策存在顯著差異。
拜登和哈里斯在任期間,推出了多項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的法案,哈里斯上任后,很大可能會延續此態度。而特朗普則旗幟鮮明地表示,如果哈里斯當選,“化石燃料將消亡”,他上任后會提升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
欣孚智庫創始人宋欣向霞光社表示,在重點行業里,“首當其沖的便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為代表的‘新三樣’行業。”
宋欣指出,特朗普在宣布競選之前就明確表示要在上臺之后廢止綠色能源汽車相關的補貼條款,并且還會進一步降低對于光伏的補貼政策。如果政策被實施,“從市場來看,必然會對新能源汽車和光伏市場產生巨大的沖擊;但從制造端來看,隨著補貼的消失,主機廠采購范圍可能會進一步擴大。換句話說,原本需要不斷提高本土采購比例才能獲取高額補貼,現在激勵措施沒了,那么完全可以通過采購非本土或者北美制造來完成。特別是隨著馬斯克逐漸成為特朗普新能源汽車政策核心顧問,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在這方面的管制政策。”
談到“新三樣”行業,就必須要談論美國大選對中企出海墨西哥趨勢的影響。
近年來,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戰略不斷推進,美國近鄰墨西哥依靠《美墨加三國協議》等政策,成為最大贏家,眾多中企紛紛去往墨西哥設廠。
但目前看來,中企出海墨西哥前景并不明朗。
在霞光社的過往稿件中,特雷吉亞(Terra Regia)工業園中國區經理劉唐華表示,“全球范圍內,能有和中國同樣生產制造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并不多,墨西哥是其中一個,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中美貿易戰之下,美國最多細化一些貿易條款,但不可能與墨西哥市場脫鉤。”
比如,“2018年6月,特朗普曾威脅將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但半年后的2018年12月11日,特朗普也只是簽署了改個名后的《美墨加協議》(USMCA)。”劉唐華舉例道。其中,細化條款是將協議中汽車組件產自美、墨的比例從原協議中的62.5%提高至75%。
而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則表示,“特朗普可能會封殺中國繞道出口美國的途徑,比如墨西哥。但另一方面,特朗普需要把制造業回遷,目前還不清楚特朗普是否會支持中國人到美國設廠。”
圖源:美聯社
整體來看,盡管墨西哥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但特朗普可能會采取措施限制中國通過墨西哥出口美國的途徑,但具體影響仍需觀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美國大選結果將影響國際局勢及全球供應鏈體系,但中企出海的大趨勢不會發生變化。
不可否認,出海已經成為中企開辟新增長點的重要手段。且當前,中國企業的出海戰略正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新興領域,這一趨勢進一步增強了其全球競爭力。此外,在跨境電商、泛互聯網娛樂等領域,Temu、TikTok Shop、SHEIN等依然在加速擴張,騰訊、網易、米哈游三大巨頭也在海外展現了較強的吸金能力。
宋欣指出,“出海依舊是中國企業逃離行業內卷的不二法門,只不過出海的策略必須要根據不同的局勢發展做出應有的調整。比如關稅加碼不斷,低利潤走量的出口方式走不通的時候,要進行策略的變通,優化市場選擇,細化客戶人群的選擇,逐步調整到高溢價的軌道上去。”
針對中美兩國經濟間的全方位脫鉤將會進一步加速的狀況,崔守軍認為:未來中國企業出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機會更大。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中企的出海策略需要靈活調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
對中企而言,最好的風險管理策略是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疏導——一些企業和組織已經開始轉變思路,提前識別、預警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適當去塑造或者疏導風險的發生程度和方向。
在國際政治風云變幻的今天,這將是越來越多企業需要具備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