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出海人都在讀什么書?
作者 | 麻吉
編輯 | 劉景豐
2023年,世界的商業版圖繼續擴張,中國企業全球化的脈搏也跳動得愈發強烈。
在這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面對更多未知而遼闊的商業新世界,書籍正如航行中的羅盤,不僅滋養著人們的心靈,也指引更多出海人,穿過人類歷史文明的縱深,于變幻莫測的國際商海中,捕捉新的時代潮流與創新商機。
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們乘著知識的翼,跨越山海,探尋智慧的珍珠。而往往很多寶貴的“沉默認知”只在私人領域內流動,并沒有進入公眾領域。我們盡可能,將每一年影響出海人的“沉默認知”,呈現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時值年末,方得一絲閑暇,這也正是翻閱幾本好書的時間。在這份霞光社推出的“出海人年度推薦書單”中,我們精選了那些能夠激發靈感、增長見識、提升洞察的書籍。
愿身處揚帆遠航征途上的每一名出海人,都能借助知識與書籍的力量,滿載智慧與勇氣,征服心中的星辰大海。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推薦人:大觀資本創始人 韋海軍
推薦理由: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在書中通過十四個獨立篇章,講述了不同時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十四個歷史片段,透露出作者對人類社會與人性的深刻洞察。通過回顧復雜的歷史事件,更能夠啟發讀者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思考。
這本書是我最近經常推薦給AI周期下新創業者的一本書。愿在未來,看到更多閃耀的星星,出自你我身邊!
《文化戰略》
作者:道格拉斯·霍爾特、道格拉斯·卡梅隆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推薦人:堅果資本投資副總裁 邱愷Calvin
推薦理由:
《文化戰略》通過新的視角,向讀者提供了關于如何利用文化力量來塑造品牌價值的可能性。書中提到,影響品牌的不僅是心理學現象,而且是社會、文化和政治現象,而社會歷史變遷帶來的創新機遇在傳統營銷中往往被忽視。
書中例舉了大量真實案例,展現了優秀企業通過對社會情景和用戶心理的深度觀察,來抓住意識形態機遇、并塑造強勢品牌的過程。對致力于征戰海外市場、基業長青的中國品牌企業而言,文化戰略或許能帶來全新的思路和視野,值得一讀。
《How Asia Works》
作者:Joe Studwell
出版社:Grove Press
推薦人:Zoho中國VP兼SaaS事業部COO 夏海峰
推薦理由:
作者Joe Studwell是《經濟學人》知名撰稿人,他擔任駐東南亞記者20多年,在當地的生活經驗非常豐富。
這本書回顧了東北亞(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印尼)等國在各自發展發展過程中采用的經濟模式,并且從農業、工業、金融三個維度,層層遞進比較分析了中國乃至亞洲崛起騰飛的原因和路徑。書中的內容與論證詳實,是一本很適合讀者了解亞洲經濟發展的經典讀物。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作者:史蒂芬·柯維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推薦人:上海聯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CATLINK品牌創始人 張曉林
推薦理由:
對于職場人來說,提高效能是一門幫助普通人晉級優秀,再到卓越的必修課程。
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因此該書也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30年。
書中提及的“七個習慣”,即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對職場思維習慣的建立尤其有益,有助處于忙碌事務中的創業者和企業家,梳理和反思自己的行為習慣,并最終實現提升工作效率和個人領導力的目標。
《荒漠甘泉》
作者:考門夫人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推薦人:思連科技創始人 康通博
推薦理由:
考門夫人,原名麗蒂·伯德,1870年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1901年隨丈夫在沒有機構支持、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遠赴東亞傳教。20世紀初期,作者的丈夫考門先生因心臟病而倍受煎熬,夫婦二人一直相互支撐,憑借毅力一次次渡過生命難關。《荒漠甘泉》記錄的便是他們在這個艱難時期的心靈感悟和真實體驗。
這本書購入已有10年,每每讀之,總給人以力量和希望。身處后疫情時代,我們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困擾,面對經濟損失、工作困境、生離死別、喜怒哀樂,不免會生出深深的無力感。但無論怎樣,正如《繁花》里的一句話:在別人眼里,你什么都不是;在家人眼里,你就是半邊天。
這本書,或許不是什么成功學書籍,能夠讓人大富大貴,但在最艱難的時刻,靜下心來讀一讀,讓心靈的荒漠得到甘泉的滋養,便可自我療愈、重拾信念,重整旗鼓再出發。
《李光耀觀天下》
作者:李光耀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推薦人:米可世界 市場VP Beau
推薦理由:
這本書寫于十年前,用這十年發生的事再回推到十年前作者的預測,會發現這部作品是如此偉大。而這一切,來源于作者對各個國家的深度認知。個人強烈推薦精讀中國、美國和新加坡的幾個篇章。
《置身事內》
作者:蘭小歡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薦人:米可世界 市場VP Beau
推薦理由: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因為作者蘭小歡教授要給我們上課,讀得有些囫圇吞棗,沒留下什么。第二次重新細讀的時候,就感到豁然開朗。這是一本寶藏書籍,從中可以看出很多門道,幫助厘清很多事項,非常推薦。
《第四消費時代》
作者:三浦展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推薦人:霞光社&霞光智庫主理人 何維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讓讀者認識到當下消費理念與趨勢的“時代之書”。
《第四消費時代》的作者三浦展,觀察日本社會消費狀況長達四十余年,被譽為“日本社會消費研究第一人”。在《第四消費時代》這本書中,三浦展將1912年以來一個多世紀的日本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從大正元年的1912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為“第一消費社會”。這一時期,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涌現出為數不多的中產階級,開始享受豐盛物質與精致生活。
二戰結束后的1945年到1974年,為“第二消費社會”。伴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GDP年均增長率超過9%,一億中產階級的“全民中產社會”形成。夫妻和兩個孩子所構成的小家庭成為消費主力,以家用電器、汽車為代表的消費商品迅速普及。
1975年后,日本經濟陷入低迷,從"一億總中流"社會過渡到"差距社會"。在1975年至2004年的“第三消費社會”,日本單身人口增加導致消費個人化趨勢蔚然成風,“輕薄短小”成為這一時期消費商品的主要特點。
2005年至2034年,日本步入“第四消費社會”,即重視“共享”的社會。國民的消費理念,從追逐物質、奢華,轉變為更注重內心精神世界的富足與平和,崇尚健康的消費方式,并營造與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連接。這不僅是消費理念的變化,更是一代人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變化。
如今,中國也正經歷少子化、老齡化的人口結構變化,消費理念正過渡為共享經濟、環保舒適與個性化需求。閱讀《第四消費》這本書,不僅能讓讀者深入洞察、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也能啟發人們思考,在消費觀念發生深刻變革的今天,什么樣的商品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企業與品牌應如何迎接挑戰,進而引領全新消費潮流?
《全球通史》
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推薦人:霞光社&霞光智庫主理人 何維
推薦理由:
《全球通史》,無疑是一本貫穿古今、輻射東西的鴻篇巨著。
從歷史跨度上來講,《全球通史》從史前文明講到20世紀80年代多極化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系統性梳理;從區域跨度上來講,《全球通史》摒棄了近代以來歷史科學領域由來已久的“西方中心主義”視角,不僅講述了歐洲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并且對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的文明形態也有所涉獵。
這本書的作者將世界看做一個多元文明交互溝通、共同演進的統一整體,而非單一國家或者單一文明形態主導的歷史進程。
對出海人來說,閱讀本書,一方面可以對各個區域的發展歷史、文明制度與社會結構形成基本認知,幫助理解如今不同國家和區域的社會面貌與文明形態;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人類數萬年的發展史中認識到,從古至今,技術、商品與文化都在不同地域間傳播與擴散,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共同構成全球史的演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出?!辈⒉皇仟殞儆跀底纸洕鷷r代的產物,而是與人類文明相伴相生的概念。
霞光社編輯部推薦
《海外征程》
作者:達尼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在微信讀書上推薦值95.3%的“神作”。作者達尼是華為前海外業務負責人,在亞非拉歐等地工作了十余年。在2023年全球熱門出海市場——東南亞的越南、中東的GCC、拉美的墨西哥,都曾留下他長期工作的身影。
他從一個理工男的視角出發,結合親身經歷,記錄下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崛起之路。
本書內容改編自華為前員工的真實經歷,講述了海外開拓者在陌生市場拼搏奮斗的熱血故事。十余年前,以華為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去,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遠比今天多,市場的成熟度也不盡樂觀。但這些中國企業依然成長為參天大樹,在海外扎下深根、結下碩果。今天中國企業全球化已成滾滾之勢,當新人再走出去時,前人的經歷便成為寶貴的財富。
更可貴的是,作者用小說化的筆法,將這些經歷和經驗一一給我們呈現,讀來沒有疲憊感。
《供應鏈攻防戰》
作者:林雪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薦理由:
2023年,許多人都在講,中國企業進入出海大時代。但推動這一時代趨勢的,為什么是中國企業?
本書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因為中國強大的供應鏈。
這是一本具有現實意義的專著,不僅闡述了全球供應鏈的大變革,更從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實際出發,闡述了如何揚長補短,應對國際供應鏈戰爭的策略與建議。作者創建了供應鏈“三力”模型,從鏈接力、控制力、設計力三個維度進行拆解,輕松呈現了紛繁復雜的供應鏈和全球供應鏈角力。
無論是出海企業管理者,還是出海市場研究者,亦或是一位積極奮進的“打工人”,都可以在閱讀本書過程中,思考大變革時代為企業和個人帶來的機遇。
《超越好奇》
作者:周鴻祎、范海濤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推薦理由:
2024年一開年,“紅衣教主”周鴻祎就徹底紅了。順帶著,他的新書《超越好奇》也頻頻在各種場合露面。
書扉頁上的一句話特別打動人:“成長也是一種美好”。
周鴻祎身上,有著頗為典型的老一輩創業者氣質:年少時的輕狂、中年時的輝煌、以及壯年后的沉穩。這本書,回顧了周鴻祎的創業歷程,從他出售3721給雅虎并成為雅虎中國職業經理人,完成第一次“國際化”;到在跨國公司遭遇種種困境后,創辦360公司,并在過程中與騰訊短兵相接,發生載入中國互聯網史冊的“3Q”大戰;再到360完成自身蛻變,在紐交所上市。周鴻祎的創業歷程,其實也是中國企業兩次全球化進程的縮影。
而他身處其中,完成了從年少輕狂到沉穩親和的蛻變,這或許也能給許多走向海外的中國創業者們,帶來一些有關成長的經驗分享。
《郭鶴年自傳》
作者:郭鶴年口述、財經記者Andrew Tanzer編著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推薦理由:
今年霞光社應邀前往大馬考察,幾位資深媒體老師推薦了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的這本自傳。
本書從郭鶴年父輩在馬來西亞柔佛新山的創業史講起,繼而講述了郭鶴年的童年經歷與性格養成,他如何發展國內業務、做貿易、興建香格里拉大酒店,直到退休。
讀完此書,或許可以理解早一輩“下南洋”出海的中國商人們,是在多么復雜多變的政策環境中積累起第一桶金,同時還能守住自己的初心和道德底線(郭鶴年在自述中多次提及,他的道德標準和財富觀源自于待人待己都非常嚴格的母親),從而激勵當下的出海人在勇猛精進中保持初心。
《懶惰土著的迷思》
作者:賽胡先·阿拉塔斯
出版社: 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推薦理由:
在對東南亞出海企業家的采訪中,常有人提到“當地人太懶了”“當地員工特隨意,說不來就不來”“找不到愿意加班的工人”等讓他們頭痛的問題。
當企業出海邁入深水區,高度本地化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而雇傭本土員工并適應當地職場文化,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描繪了17世紀至今東南亞土著居民的歷史群像,深入研究了東南亞民族性格的內在成因。讀完或許我們能意識到,當地人在“外來觀察者”口中慣有的所謂“懶惰惡名”,背后亦體現了“反工具化”的社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