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目前2025年高考已經出分,進入到志愿填報環節,而狂飆的AI技術正圍繞于此,為考生家庭志愿填報提供助力。
AI藍媒匯了解到,目前市場上主流的互聯網大廠均推出了相應的AI產品,比如百度APP、夸克、微博智搜、騰訊元寶等,都在大展拳腳。
相比以往,今年大廠的AI高考志愿填報產品,實現了進一步迭代,比如引入了以DeepSeek為代表的深度思考推理模型,比如加入了包括志愿報告等在內的Agent應用等等。
大廠們希望通過自己的AI能力,去盡可能抹平高考志愿填報的信息鴻溝,實現科技平權,并提高志愿填報效率。
愿景很好。
但市場仍不乏猶疑。
一個最基礎的事實是,不同于AI做題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高考志愿填報,本質上是是多種信息權衡之下的選擇與博弈。從分數位次、批次線、專業冷熱,到就業前景、個人興趣、傾向城市,每一個變量都牽一發動全身。
AI藍媒匯也對市場上主流的AI高考志愿填報產品進行了體驗,試圖回答當前已經接近博士水平的AI,能否在這一環節滿足考生家長們的需求,以及后續大廠們應該往哪些方向進行探索。
AI向“深”
“ 2025屆河南考生,物理類,分數485分,能報考哪些學校。”
AI藍媒匯分別將上述需求,發給百度APP、夸克,以及微博智搜的對應高考志愿填報產品頁面。在極短的時間內,三個產品均能夠識別用戶需求,按照“沖”、“保”、“穩”這三個梯度列出可參考院校,并根據以往的數據,給出預計概率,讓考生和家長提前知道今年可以優先關注哪些學校,哪些專業考上的可能性更大。
比如百度APP上,以“院校優先”,列出了“可沖擊”104個,“較穩妥”106個,“可保底”151個,具體到每一個院校,又進一步細分到“可選專業”,同樣列出了具體可報專業的難易程度。
百度、夸克等通過自身高考數據庫,還詳細列出了具體學校具體專業在河南當地的招生人數,以及過往最低排名、最低分等,考生和家長都能一目了然。
微博智搜(高考版)在生成報考建議同時,還給出了包括“分數定位與競爭形勢”、“專業選擇策略”、以及“風險提示”等。由于該河南考生485的分數缺乏競爭力,一些可填報的學校可能存在學費較高的情況,微博智搜都進行了相應提醒。
這些都是在進一步模擬考生家庭填報高考志愿的決策過程。
很明顯,正是基于深度思考推理模型所帶來的改變。
AI藍媒匯了解到,過去多年,大廠們也一直在高考志愿填報產品上都有布局,不過彼時多為基于數據庫篩選的大數據技術,但在大模型尤其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深度思考模型加入后,除了是給出填報建議之外,更是能夠直觀向考生們展示“是什么”,以及“為什么”。
尤其是在進一步處理考生更個性化的需求上,相比以往,更智能了。
AI藍媒匯在上述提問的基礎上,加入“偏向工科,也接受文理,一線城市優先”的個性化需求后,夸克方面通過“志愿報告”這一Agent應用,對該考生的需求進行了詳細拆解與分析,相應的“沖”、“穩”、“保”,也從此前分別數百個,直線瞄定到各10個左右。
百度、微博智搜方面,則是以聊天對話的形式,進一步滿足考生更個性化的需求。
以微博智搜為例,在深度思考過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AI先是圍繞該需求,進行了全網針對性搜索,以判斷用戶所在排名、分數的過往錄取院校情況,同時提取關鍵點,匹配對應的報考策略,生成的填報結果中,也主要是圍繞考生的個性化需求展開,并詳細介紹了相關院校專業的優勢,以及填報理由。
比如河南工業大學糧食工程專業,與中糧集團等企業合作緊密;鄭州輕工業大學的工業設計,在珠三角制造業企業校招認可度高等等。
可見今年以來,大廠們的AI高考志愿產品,在填平信息鴻溝、理解用戶畫像、興趣偏好等更加“深”了,同時基于這些深度理解,給出的填報建議,也更專業了。
仍有痛點
不過AI藍媒匯也注意到,無論大廠AI高考志愿產品對比自身如何迭代,但一旦橫向對比彼此,就存在一個很困惑的問題——同一需求,不同答案。
本質上,還是大廠彼此的算法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是,各個產品的訓練數據不同、算法權重不同,針對高考志愿填報這一“非標”的特定場景,模型訓練的結果,自然就會出現偏差。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基于AI無法完全掌握第一手信息,同時數據庫中本身仍然存在大量的雜音。
而這就難免讓考生陷入懷疑,到底AI的建議靠不靠譜。
此外,國內有很多考生家庭并不具備足夠的信息積累,以至于缺乏明確的人生規劃。他們面臨的真實困境是興趣模糊、方向感弱、對專業認知比較有限。
事實上,百度夸克們也意識到這一問題,它們除了給出建議決策之外,上述通過AI聊志愿等Agent功能,正是希望進一步挖掘用戶的興趣與個性化。
只是,最核心的痛點仍然沒有充分解決。
當用戶能夠向AI提出明確需求的前提下,AI聊志愿這一交互方式,便能夠很大程度提高志愿填報效率。但反之,對于那些無法精準對自己人生有規劃,存在認知模糊的學生家庭而言,AI產品在解決這前置性一環上,缺乏建樹。
市場上很多工具類的AI,仍然沿用的是“輸入需求或數據—算法規則—— 輸出結果”的確定性模型。這意味著,在處理非標準化問題上,這些AI工具難以關聯多維度信息,從而容易出現雜音。
比如當學生提出 “想選一個有前景的專業” 時,工具類 AI 僅能基于就業率、薪資數據等標準化指標輸出結果,卻無法拆解 “前景” 背后的個性化維度、如興趣匹配度、地域發展傾等,又或者不少學生家庭的真實需求往往隱藏在 “我家孩子成績中等,想考大學” 等模糊表述中,但 AI 無法通過多輪追問,進而厘清深層目標。
換句話說,在非標以及模糊需求的場景中, “算法”并不是萬能的, AI高考志愿填報產品此時更應該轉型為 “認知輔助者”,對考生們進行“啟發式的搜索”。
此時,基于高考相關的信息廣場,過來人的經驗、大V們的指導,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們的建議,還有各項最新實時的院校信息專業信息變動等等,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方面是信息鴻溝,尤其是一手的信息鴻溝的進一步填平與對照,另一方面,在這個信息廣場,考生們可以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偏好,并在經驗、建議等指導下,萌生個人的的人生規劃。
AI藍媒匯實測了解到,微博是將高考志愿填報產品嵌入到智搜體系,依托于微博平臺內容生態,對平臺內活躍大量行業大V、專家、媒體等權威專業的信息整合,在解決上述問題方面,稍微往前多邁進了一些。
比如針對該考生的志愿填報,在生成填報建議后,微博智搜還附上了非常垂類即時的優質博文信息。“寶藏大學安利計劃”、“專業報考指南”、“河南本科分數線”等等Tag下的大V、專家等內容,甚至還有相關學校學生作為過來者的體驗等等,幫助學生家庭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同時帶來有別于AI的親近感,與信任感。
“人類經驗”永遠都是鮮活的、生動的,同時也是有溫度的。放到高考志愿填報場景中,這些海量的“人類經驗”是算法之外,是AI之外,極好的補充,進一步輔助考生們去發現、去探索、去理解。
內容生態是關鍵
事實上近幾年來,大廠們也意識到這一問題。
尤其是,當技術水平大家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線時,當深度思考模型、Agent應用成為大廠標配后,技術同質化下,一方面競爭焦點自然是要轉向數據鮮度、場景理解深度與生態壁壘,盡力完善AI專家的角色與策略,以讓AI盡可能地往真人專家的方向進化,另一方面,則是要打造屬于自身的高考服務內容生態,引入行業大V、專家、志愿規劃師等“真人”的多維度經驗與實時互動。
而這均說明,內容生態已經成為核心競爭點。
目前夸克、百度、元寶、微博智搜等都在加碼自身內容生態建設,比如夸克構建了一套覆蓋全國2900多所高校、近1600個本科專業的高考知識庫,百度在今年引入了20000多真人學長學姐在線分享答疑、10余位大咖高考話題對談等服務。
微博智搜背靠微博,則天然擁有一個肥沃的土壤。
基于社交媒體的獨占性,每逢高考志愿填報這一熱度話題期間,微博自身龐大的 PUGC 內容、大V 矩陣,以及強互動社區,都能夠源源不斷輸出相關“人類經驗”。
甚至大部分都是自發性的,且是市場上獨有的,且優質的。
比如就在6月23日,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微博發文,給高考生提出了一些報考建議,文章發出后,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并上了熱搜。
他所提出的實用建議,深入行業的切身體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AI盲區的解決。
更況且,王興興作為當下創業明星,其從個人的經歷出發、王興興個人的感悟,以及這種近距離的互動本身,都是機械感的AI所無法帶來的。
又比如周鴻祎在微博上發出的“高考失敗不意味著人生失敗”的人生建議,比如專家婁雷表示不建議考生都去賭AI專業等等聲音,這些優質內容都聚合在微博智搜中,同時也會以相關熱搜Tag的形式,呈現在微博廣場,從而更好的去服務考生家庭的志愿填報需求。
這些平臺上真實的、專業的、信任度較高的專家、大V、過來人的洞察、經驗以及情感共鳴等,不僅是極其稀缺的內容,是考生家庭所急需的信息供給,同樣也在微博智搜上不斷被喂給AI,進行高效聚合、篩選和結構化。
這就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
甚至也不只是聚焦于高考場景中,更服務于廣泛的AI搜索應用場景。
市場也都知道,無論是百度夸克,還是騰訊元寶微博智搜,大廠發力高考志愿填報這一應用場景背后,正是基于AI搜索的暗戰。
在從業者的預期中,AI搜索時代注定會到來,原因正是相比較傳統搜索而言,A搜索的想象空間,就在于提高效率,以及能成為一個切實可靠的生活工作助手。
但現在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百度阿里騰訊等在大模型上持續布局迭代,意圖緊追OpenAI 即將發布的GPT5,微博智搜則通過AI 技術與內容生態雙向賦能,為AI搜索提供更扎實的內容土壤。
彼此的一致深耕下,AI搜索才逐步具備成為鋼鐵俠AI管家“賈維斯”雛形的可能。
(文章頭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