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么更好的活下去?
?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路費?
最近,今年二季度以激活量為標準的中國手機市場銷量排名出爐,榮耀坐Others那一桌。如果算上一季度,榮耀已經半年沒能回到top5的位置。
雖然滑落到Others的窘境其他家也遭受過,但此刻榮耀面臨的壓力會更大些:
一方面,榮耀正站在上市的緊要關口: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榮耀已于6?月?26?日取得上市輔導備案,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榮耀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另一方面,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分化仍在進一步加深。華為回歸后,持續了數年的榮米OV格局迎來了變數——靠著品牌和營銷勢能,華為很快沖進了國內銷量的前五;小米用造車帶動了手機的銷量。
反觀榮耀這邊,今年年初經歷了一場意外的權力交接后,既要解決團隊的問題,也要重新梳理“我是誰”:華為回歸后,榮耀迫切需要講出自己和華為的差異。
如今國內手機市場的增長空間已經不多了,進入以換機需求為主要動力的存量市場。Canalys此前預測,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將從2025年開始步入平臺期,2024年至2028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進一步下調至1%。這也意味著,每多賣出一部新手機,拿到了都是競爭對手的份額。
在經歷的密集的換血后,榮耀的新任CEO?李健把寶壓在了AI上。榮耀的新定位是“AI?終端生態公司”,他承諾未來?5?年將投入超百億美金助力生態建設。
不過隨著小米線下的鋪開和華為手機業務的回歸,留給榮耀找回市場份額的時間并不多。比起AI?終端生態的新定位,新任管理層那句“在下半年重回市場前三”或許更能讓投資人們安心一些。
01 手機生意不好做
手機生意不好做大家很清楚,高度成熟,競爭飽和。但對榮耀來說,比起剛剛從華為獨立出來那會,手機生意的難度又上了一個量級。
2020年,榮耀最大的問題是重建開發平臺與運作體系。彼時,時任榮耀CEO趙明談到,無論是影像能力、能耗管理還是操作系統,其實都依托于之前已經形成的相對穩健的平臺,因此當平臺變換時,基本上整套體系要重構。“當市場、產品推倒重來時,它不是起伏,而是歸零。”
但在市場層面,盡管手機行業處在下沉周期,華為的退出仍然給榮耀留出了足夠的中端市場空間。憑借此前華為子品牌的市場形象以及繼承而來的渠道資源,榮耀啃下這部分市場份額遠比其他品牌來得輕松。
所以你能看到的是,雖然在宣傳層面,榮耀在不厭其煩地說明自己和華為的友商關系,但在產品層面,榮耀仍然在靠近華為,哪怕所推出的產品幾乎被外界詬病是華為手機的翻版。比如,榮耀數字系列與華為P系列很像,而旗艦機的Magic系列和華為Mate系列則長得相似。
2023年一季度,榮耀坐穩國內市場前三,并在2023年三季度登頂。
轉折發生在華為回歸。2023年8月底,華為突然上線了新款旗艦機型HUAWEI Mate 60 Pro。同年年底,華為又上線了暢想?70?和?nova 12?系列等機型。兩次上新分別針對5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以及更平價中端市場。隨后華為保持了正常的更新節奏。
華為回歸后,榮耀過去可以作為依仗的品牌和渠道都收到了巨大的沖擊。根據Canalys的數據,2023年四季度榮耀還能保持國內第二的地位,但隨之而來的是止不住的頹勢,份額一路下到第六。與之對應的是,華為逐漸收復國內市場的失地,在2024年一季度占據第一,并基本保持在前二的水平。
讓榮耀同樣揪心的是,同行仍在進化。
今年二季度,在以激活量為口徑的榜單中,小米重回中國市場第一。而一季度,小米拿下了出貨量的第一,出貨量1330萬部,同比增長40%。
小米的表現一方面要歸結于產品定義,小屏旗艦的數字系列穩定了小米在中高端機型的走量,Ultra系列死磕影像,守住影像高端盤口。
另一方面,小米過去幾年的投入迎來了開花結果。小米汽車和以“小米之家”為代表的新零售,非常明顯的促進了近期的小米手機業務。我們了解到,由于渠道利潤不高,過去小米在推進線下的時候比較吃力。但小米汽車成為爆款后,開店資格變為了稀缺性資源,順理成章的成為撬動小米新零售擴張的最佳杠桿。根據雷鋒網報道,小米su7爆火之后,有的商場為了引流甚至愿意把租金降到原價的十分之一。
小米汽車的高客單價和高人氣,幫助小米手機在吸引更多關注的同時,也提升了其在用戶心中的形象。小米在補齊“人車家”的最后一塊拼圖后,小米獨一無二的互聯生態也幫助小米手機用戶粘性的提升。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趨勢是,小米所展現出的勢能越來越強。未來,國內手機市場的分化或許還會進一步拉大,前兩名或者前三名的市場份額會進一步拉高。
正如前文所言,同行每多賣一部,榮耀就少賣一部。競爭越發激烈,留給榮耀調整的時間沒有多少。
02 “AI終端生態第一股”,走的通嗎?
我們在《從“對標小米”到“耀耀領先”,榮耀加速IPO》里討論過,榮耀有兩個主要的戰略點:一是用“AI和折疊屏”沖擊高端市場;二是尋找差異化之道,發力海外市場。
今年3月,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新CEO李建官宣,榮耀將從智能手機制造商向AI?終端生態公司轉型——他還表示未來五年榮耀將投入?100?億美元在?AI?終端技術、生態系統和合作伙伴關系方面。
不僅僅是說,榮耀也是這么做的。今年上半年,榮耀從研發投入到人才團隊建設,進行了諸多布局。
榮耀已經成立了“AI&軟件業務部”一級研發部門,同時還成立了新商業模式拓展部以及新產業孵化部,AI&軟件業務部下設五大實驗室,通過跨學科合作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新產業孵化部重點推動AI能力與產品線、系統平臺深度融合,加速產品智能化重構。
在榮耀400的發布會上,榮耀還發布了一款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并宣稱可以實現刷新行業紀錄的每秒4米的跑步速度。
發力AI終端生態當然沒問題,缺乏軟硬一體能力的單純手機業務撐不起有想象力的估值。目前國內上市的手機企業只有小米和傳音。后者專注海外市場,目前市值882億元。前者的市值倒是攀上了驚人的1.49萬億港元,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造車的基礎上。在造車正式拿到結果之前,小米的股價長期徘徊于低位。以2024年3月的市值來看,對應到手機業務的估值大約為2049億元。
對于任何手機廠商而言,一手抓住AI,一手抓住生態,永遠是最正確的選擇。
但問題是,AI終端注定無法在短期內對業績做出貢獻。即便當下各家宣傳的重點——端側AI能力也并不是手機競爭的重點。AI手機在技術層面仍處于探索期,應用層也還沒有跑出殺手級應用。
能讓榮耀好好活下去的,還是賣手機。在國內,榮耀發布了榮耀400系列。在這款主打終端市場的產品上,榮耀給到了足夠的誠意:大電池、強影像、旗艦芯片,甚至是請肖戰代言。市場的反饋也足夠積極,據了解,榮耀400系列,首銷同比增長195%,一個月內激活量破百萬,是榮耀近三年來跑得最快的一款產品。
李健認為,“榮耀400系列可能是公司手機銷量的一個轉折點”,他表示,新的銷售曲線有望在6月、7月開始抬頭。
我們認為,榮耀400的首銷成功只能算作榮耀開始穩住的關鍵。中低端不是華為的重心,消費者的忠誠度更低,利潤也更稀薄。不管是折疊屏產品的打造,還是利用研發成果來進一步塑造品牌形象,榮耀都需要拿出更有說服力的成果,來支撐他有關AI生態的未來。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