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外招聘,供不應求。
作者 | Yinting Hou
編輯 | 劉景豐
“現在海外獵頭挺火的”“開始背單詞”“現在大家都開始做海外了”……近期,獵頭們在微信群中討論,海外的中國企業,開放的HC( 即headcount ,招聘名額 )越來越多,從東南亞到北美,市場需求明顯增加,更多獵頭開始轉向海外市場。
霞光社獨家獲悉,獵聘大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1月~11月,海外職位同比增長41.71%,獵頭發布的海外職位同比增長34.01%,投遞海外職位的求職者同比增長92.87%。
人才供應鏈企業CGL德筑集團的海外招聘(Global Recruiting)總監陳晶告訴霞光社,“(海外崗位)確實在增加。我們做過一個內部的統計,海外的招聘需求2022年比2021年增長了30%,2023年比2022年增加了40%。”
出海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各個賽道的玩家都在涌向全球,尋找更多增量市場。以汽車行業舉例,今年前7個月,我國汽車出口253.3萬輛,同比增長高達67.9%。隨著中企在海外不斷“進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正在擴大,給獵頭行業創造了新的市場。
埃及開羅公路。圖源:Jessica提供
同時,人才的出海熱情也被帶動起來。前程無憂發布的《2023職場人出海趨勢洞察》顯示,職場人對海外工作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從事采購、產品、銷售的受訪者出海意向高于平均值,考慮出海的人數比例分別為87.5%、58.8%、44.4%。
中企正在海外創造更大市場,吸引著獵頭與人才將目光投向全球。
“目前來看,海外招聘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我每個月都要拒絕好幾家客戶,因為手上訂單太多了,做不過來。”陳晶表示,海外招聘需求越來越多,今年團隊也擴大了規模。
2018年,他開始做CGL的海外招聘業務,彼時主要業務是從海外招聘人才到國內。例如,為國內車企招聘一些設計專家。“從2019年開始,我們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越來越多,所以從2019年開始到現在,我們的海外招聘業務主力就放在了服務中國企業出海上。”
陳晶團隊的業務主要在海外市場如東南亞、歐美、中東、拉美等地區,幫中企招聘所需的高端人才,這包括當地人和當地華人。
馬來西亞街頭。圖源:舟舟提供
他介紹了目前火熱的幾條賽道。第一是游戲行業,“國內互聯網行業幾乎沒有增長空間了,但在海外,游戲方向仍然在快速增長,在東南亞和拉美,因為人口基數大、獲客成本低,中國游戲很吃香,利潤率高。”
第二是消費電子行業,主要是智能小家電產品,出口歐洲和美國市場,客單價較高;第三是社交娛樂行業,如社交APP、短視頻平臺等;第四是汽車、新能源領域,包括光伏、儲能等行業,“今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搜牛科技聯合創始人楊獻華告訴霞光社,海外招聘也是公司的主要業務之一。今年以來,他也有相似的感受,海外崗位招聘有所增多,尤其在新能源、新零售、工程設備等行業領域。
早在2015年,他就進入了獵頭行業,開始接觸獵豹移動、昆侖萬維等第一批出海的互聯網企業,而2017年、2018年,主要是金融、出行、直播等業務出海東南亞,將國內成熟玩法復制到海外。
“2019年,出海變得更加熱鬧,跨境電商爆發,各種上下游公司如支付企業出海,帶來各類新職位。”2019年,楊獻華創業做獵頭公司,服務的出海中企包括傳統的工程設備企業,通訊、汽車、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企業,以及服飾、母嬰、消費電子、茶飲等新零售企業。
社交娛樂公司米可世界(MICO WORLD)北京辦公室的招聘專員Eric告訴霞光社,米可世界近兩年在全球各個區域的海外運營崗位一直在增加,同時,隨著國際化業務的持續深入,還會外派中方的HRBP、法務BP、財務BP去到本地公司。
“近兩年越來越多中企的重心轉向海外,互聯網泛娛樂領域比較明顯,很多社交、直播、游戲公司也在出海。”他指出,很多互聯網大廠的國內需求在收縮,但會開放崗位給海外分公司。
埃及開羅街上。圖源:Jessica提供
例如,一位業內人士向霞光社透露,美團正在招聘海外業務的研發人員。根據最新消息,在中國香港上線外賣平臺KeeTa之后,美團有意收購Foodpanda的外賣業務,將外賣生意開拓到東南亞。
根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22年末,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4.7萬家,近60%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占13%,歐洲10.2%。其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境外企業1.6萬家。
《公報》顯示,2022年末境外企業員工總數超410萬人,其中雇用外方員工近250萬人,中方員工約160萬人。對比而言,2021年末,境外企業員工總數總數395萬人,其中雇用外方員工近239.4萬人。
在許多領域,出海中企已經過了“0~1”階段,隨著在海外市場的深入發展,中企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
陳晶介紹道,從海外中企招聘需求來看,50%~60%為銷售方向崗位,“中企出海第一步就是要在本地招聘銷售,以實現本地自負盈虧。”
“有了本地銷售團隊后,下一步就要招聘國家經理,以管理銷售團隊,同時處理本地合規、政府關系等多層面事務。等到公司發展壯大之后,各類職能人員如人力行政、財務、法務、公關等需求也會產生,這部分占比約20%。”陳晶說。
從雇用的中外方員工構成來看,他指出,目前接到的海外職位需求中,70%~80%為當地人,20%為當地華人。企業也可能從國內外派員工到當地,這部分占比不到10%,多由企業HR負責招聘,不委托獵頭公司。
海外招聘并不容易。陳晶指出,很多中企對于海外市場缺乏了解,要求的人才畫像,可能在海外無法匹配,“海外市場和國內差異很大,可能他要求五個條件,但在海外并不存在完全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我們只能幫忙找到具備其中三個條件的人才,讓客戶去溝通、面試,幫助他認識這個市場,并調整需求。”
此外,中企也會對當地法規和用人政策缺乏認知,“比如,在美國,薪資、年齡等是不能問的,會觸犯當地法規,中企沒有這方面認識,很容易就背上法律風險。”因此,陳晶團隊就會向客戶提示風險,如面試美國人要注意的點,面試德國人要注意的問題等。
而在候選人端口,外國人才也會不適應中企的各類制度與文化,“一般我們找的候選人都是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工作能力毋庸置疑。但候選人進中企有兩大挑戰,一是中企戰略規劃變化快,會根據市場情況快速調整,如每個季度調整方案,而外企一般比較穩定,一年甚至三年才會改變計劃;二是中企有很強的結果導向,而歐美人更關注過程的合規性,這里也會出現很大的矛盾沖突。”陳晶表示。
楊獻華也指出,相對于國內招聘,海外招聘可控性更差,“海外市場也有激烈競爭,加之有政策風險,項目的變動可能很大,不好做就(裁)撤了。”
Eric主要負責外派崗位的招聘,他坦言,現在招人也比較困難。他主要招聘一些海外運營和銷售人員,到了國家負責人級別人才,招聘難度就會加大。
“一是垂類行業中成功的公司不多,人才本來就少;二是米可對外派員工的要求更高。”
他指出,能夠從國內外派的人才較少,例如海外運營崗位,招聘進來的10個人中,只有1~2個是單純國內經驗背景的。“相對而言,有留學經驗或外派經驗的人會更合適。沒有國外經驗的人,折損風險更高,尤其是去埃及、中東、非洲這些艱苦程度較高的地方,可能會無法適應。”
外派人才的成本也較高,尤其是成熟的出海中企,薪酬高于國內公司之外,還將給予較好的補貼、福利。
Eric介紹道,薪酬福利政策主要有幾大塊。一是外派補貼,其中又包含離家補貼、艱苦地區補貼和生活補貼,例如埃及的外派單日補貼為140美元,對比而言在東南亞地區,可能就會降到100美元左右;二是衣食住行的保障,尤其是在艱苦地區,會有中企園區,設置員工宿舍、食堂,也有完備安保;三是合規和健康方面,例如為外派人員申請當地工作簽證,以及獲得當地醫保,“我們中方外派人員在埃及,可以做到找當地人一對一陪同去醫院看病,費用也都能報銷。”
他表示,米可世界在外派方面的福利較為完善,除了上述保障,外派半年以上的員工,還能享受國內家屬陪同或探親的福利,例如報銷往返機票,給陪同家屬發放生活補貼等。
2021年,Eric發現海外招聘非常困難,可能三四個月都沒有一個人入職,2022年開始好轉,尤其是招聘待在海外的人才。今年以來,全球疫情陰霾過去,海外招聘比前兩年容易很多。
“一方面是政策放開了,另一方面是國內就業競爭太大了,年輕人很難找到好的發展機會。”他發現這是一個趨勢,例如應屆生或畢業一兩年的年輕人,在北京參加互聯網公司校招,工資約1萬元/月,相對很多行業崗位而言,起薪已經不低,但扣除房租、飲食等各項生活成本,無法存錢,“如果去海外,工資翻倍,還有補貼。”
“最重要的是海外市場廣闊,有更多機會。國內的一套打法到了海外,尤其是不那么發達的地區,有些‘降維’打擊,更容易產出東西。相對于國內的激烈競爭,國外市場的天花板還很高,看到結果、成效的可能性更大。”
“掘金”之外,廣闊的海外市場,也給年輕人創造了更多晉升空間。更多年輕人愿意出海了。
今年2月,Jessica入職了一家互聯網中企的埃及分公司擔任HR,主要協助搭建及完善分公司的人力資源體系等。她告訴霞光社,2019年畢業后,她在國內待了半年,就通過外派到埃及當地工作,至今已經近4年了。
Jessica在美國讀了本科學位,再去歐洲讀了碩士學位,留學期間已經適應了不同國家的生活。畢業那年,她獲得了華為的外派機會,到了埃及分公司當HR。去年,她還去了華為在墨西哥、阿爾及利亞的分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
作為出海龍頭公司,華為在埃及的公司規模較大,組織架構分明,崗位職責明確。“即使你不會說英語,也能在華為體系下過得很好。工作上都跟中方打交道,生活中衣食住行也都跟同事待在一起。”她介紹道,華為各項保障齊全,在一些艱苦地帶如阿爾及利亞會有園區,內設食堂、宿舍、健身房、運動場等,外派員工的日常生活跟在國內也幾乎一致。
選擇跳槽到新公司,是因為Jessica想嘗試更多元的工作內容,“華為體系都建設完備了,框架固定了,模塊化了,本地只需要執行。新公司不一樣,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總部下達的績效評比政策,我們需要根據本地的文化、情況去調整、制定相關的內容,本地團隊在業務上可以‘獨挑大梁’。”
在埃及,日常生活中娛樂活動較少,可消費的地方很少,省下的錢也多了,“員工宿舍走路10分鐘就到公司,交通不花錢;吃飯有食堂,周末食堂不開,去下館子也可以報銷;網購不方便,久而久之也不買了。”
埃及開羅咖啡館。圖源:Jessica提供
有時候跟出差到埃及的同事交流,Jessica發現,很多人都想有外派機會,一是行業有前景,中東地域機會多;二是有不錯的補貼。“尤其是現在埃鎊貶值,賺的人民幣就等于在升值。”
不同于Jessica從讀書到就業都在海外,Cathy于2021年入職國內一家知名手機企業,獲得外派。
此前,Cathy在國內手機行業工作了三年,主要從事產品方向崗位,去年她希望轉崗到銷售方向,就選擇了跳槽,并拿到了國內外不同的offer。
“我之前做產品規劃是關注全球市場的,我發現國內競爭太激烈了,大家份額已經固定,很難再有突破,而海外空間大一點。”對比之下,她決定選擇出海的機會,海外空間更廣闊,對于個人而言,也可以體驗海外生活,而報酬也更優厚。
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10月,Cathy都在做印度市場,但因為辦不了簽證,始終無法去到當地,只能在更接近的南亞國家待著。去年回國后,她獲知歐洲市場有崗位空缺,就申請調動過去。
“印度很像五年前的中國,業務打法跟中國很像,現在手機市場也是接近飽和狀態,品牌份額固定了下來,很難獲得增長。但在歐洲,還是有增長機會的。”
她指出,小米在歐洲市場的成功是一個案例,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還有空間,“一是歐洲國家很多,地方不大,但每進入一個國家,就是‘0~1’的新市場;二是歐洲普羅大眾消費能力并不高,他們需要具備性價比的手機。”
在海外分公司,工作時間也沒有國內那么長,“之前在國內,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而現在6點就能下班,屬于自己的時間很多。”但在國外,這也可能造成孤獨感。
“有同事說,打游戲打煩了,看劇看膩了。適應不好的,就會因為空余時間太多,而感到孤獨。”但她不喜歡“內耗”,既然選擇這種生活,就學會去享受。在歐洲,她會每月至少去一次旅游,給生活創造新鮮感,“去游泳,去打球,逛逛街,看看書,充實生活,心態也會健康一些。”
意大利風景。圖源:Cathy提供
對于央企外派員工舟舟來說,到海外工作讓她不用放棄建筑理想,葆有學生時代的情懷。“我是為數不多還在本專業的人。本科畢業時候還有同學去做工程,碩士畢業就基本上沒有了。”從“建筑老八校”之一的工程管理專業碩士畢業后,2021年她被外派到了馬來西亞。
“國字頭”央企從1978年就開始出海,國際工程在海外已經發展超過40年。她介紹道,公司在馬來西亞有建設獨立園區,生活設施完備,KTV、棋牌室、健身房一應俱全,不出園區也能滿足日常所需。
舟舟告訴霞光社,總的來說,外派的工資水平是國內的1.5~2倍。由于食宿免費、個人開銷少,她每月能將收入的60%~70%都積攢起來。
但是,對比Jessica和Cathy,因為工程項目的特殊性,她每周要上6天班,無論是當地節假日抑或中國節假日,中方員工都不放假,“日常不放假,但每年能休40天的假。前兩年我沒休假,今年我回國了兩次,總共休了兩個月。”
Eric總結海外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第一是物質基礎,在國內拼上三五年不一定能買房,但在海外三五年,基本都有買房的能力。第二是發展機遇,海外市場競爭較小,年輕人更有機會獲得晉升,例如有些畢業生去到非洲,待上1~3年,就有可能負責一個國家(分公司)了,接著就能負責一整個區域了。”
隨著中企加速出海,對全球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獵聘大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1月~10月,共9000+家企業新發布5萬+個海外/境外職位,深圳、北京、廣州等排名前列。“出海招聘海外銷售與客服類位居第一,這也是大部分公司在各國開展業務的必不可少的職位,以及進一步擴張業務不可或缺的人力、行政、財務、法務部門崗位。”
然而,不同性質、不同行業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中企,對人才的要求也各有不同,這也是出海必經的挑戰之一。
陳晶介紹道,2020年及之前,互聯網行業、手機行業出海是熱門,頭部大廠基本已經把觸角遍布全球,如手機企業小米、vivo、OPPO、榮耀已經在各地都有分支機構,發展已經步入穩健階段。
汽車和新能源是近兩年涌現的新市場,“這幾年出海的主力都是一些創新領域、創業公司。”
Eric指出,出海不同階段的公司,人才結構也不同。“非常早期的一些公司,幾乎都是招中國人,在國內外派中國人或者在當地招聘華人,而招聘外國人主要是做基礎的執行工作;當中企發展到一定階段,在當地形成一定規模后,本地人團隊會更大,也會提拔本地人為領導,只是管理層或決策層仍為中方員工。”
米可世界出海已經近10年,本地化程度較高,外方員工與中方員工的比例約為10:1。跟很多中企不同的是,在米可世界,中方管理層也會深入一線市場,參與落地執行的工作。
Eric說道,OPPO、vivo等出海中企,已經慢慢發展到采用本地人管理本地人模式,中方員工僅為管理層,“除了TikTok,海外中企仍未成熟到可以直接雇傭本地CEO或國家經理,核心管理層仍然是中國人。”
陳晶也表示,目前接觸到的出海中企,都會選擇信任的華人擔當“一號位”角色。“中企探索后發現,華人才能理解中企的文化,如果一號位是外國人,很容易和總部發生沖突,如國家經理這類崗位都要用華人。”
除了管理層選擇華人,一些對內溝通的職能崗位,也會選擇招聘海外華人或外派中國人,如HR和財務。“銷售更多招聘當地人,當地人面孔、說著流利的當地語言,才能更好地打開本地市場。此外,對外溝通的職能崗位,市場營銷、公共關系等也要雇用當地人。”
陳晶曾經服務過一家出海車企,去德國搭建團隊的時候,招聘了一位當地德國人當HR,但出現了極大矛盾。
“這位HR之前也在德國大型車企工作,比較資深,但是入職以后,文化上差異較大。他想根據德國法規,做好員工關懷和雇主品牌,例如30天年假的制度,還想影響中國總部去改變。但在中國總部看來,德國是初創團隊,沒辦法給予優厚條件,要先做出市場成績。”最終,德國分公司分成了兩個派系,德方團隊和中方團隊互不交流,合作無法進行。
為此,陳晶幫這家公司招聘一個華人HR,他跟兩邊團隊進行大量溝通,去解決中國團隊和德國團隊之間出現的沖突,“我們招聘了一個在中國長大、在德國讀書和工作的華人,他在中資企業待過,也在德國企業待過,對兩邊文化都比較了解。”這才慢慢去彌合了文化差異造成的矛盾。
波蘭街景。圖源:Cathy提供
此前,Cathy做印度市場的時候,作為一線銷售角色,直接與當地客戶進行溝通。到了歐洲市場,她轉變為區域經理的角色,進行整體的策略規劃,主要跟歐洲各國的國家經理進行溝通。
Cathy指出,出海手機企業里,管理者一定是中方員工,如國家經理都是華人,“我沒有看到外籍人員當中企的國家經理,但一線執行的員工基本是當地人。”
此外,從大多數中企出海的階段來看,國內外派員工的情況日漸減少,“企業可能會外派對公司內部運作模式和文化非常了解的老員工,很少外派一個新員工出去,因其既不懂公司內部文化,也不懂海外市場。”鑒于此,海外中企更傾向于直接招聘當地的華人。
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由于中國互聯網技術非常成熟,出海互聯網中企會選擇招聘國內的技術專家,以快速擴充當地團隊。例如,新加坡互聯網集團SEA旗下電商公司Shopee,新加坡總部就招聘了大量中國的程序員。
陳晶表示,在海外招聘華人的難度比招聘當地人更高,海外華人“太吃香了”,“因為現在出海中企太多了,很多當地華人可以收到五六家企業邀請面試,出海中企都在搶這批人才。”因此,他指出,海外華人現在的薪資也被“炒得很高”,超過當地人薪資水平。
Jessica、Cathy、舟舟都對霞光社表示,目前還會繼續在海外工作。Jessica坦言,“我認為我已經出海了,如果下一份工作還在海外的話,我也可以接受。如果國內有更好的機會,我就會回國,還是看機會本身。”
“不管去哪,我都是在感受、在體驗,如果有地方很好,我就努力留在那里,但是大概率應該會回國。”Jessica告訴霞光社。
*文中Eric、Jessica、Cathy、舟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