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消費品出海趨勢洞察報告》重磅發布
作者 | 郭照川
編輯 | 劉景豐
2023年12月19日,由霞光智庫聯合新黃河、經濟觀察報主辦的出海行業峰會「潮起·奔流——2023全球領航者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行。眾多出海領域的資深企業家、投資人、學者參與峰會,共同見證中國企業出海潮起大勢。
在大會“品牌出海制勝全球”即消費出海分會場,基于相關行業數據和用戶調查,霞光社旗下咨詢服務品牌霞光智庫正式發布《中國消費品出海趨勢洞察報告》。
從消費出海歷史沿革出發,結合2023年品牌及跨境電商全球化現狀,霞光智庫對消費品牌出海主要市場進行深度洞悉,同時對消費出海細分品類和亮點品牌案例進行解讀,希望能夠為中國消費出海行業提供有益參考。
以下為洞察詳細內容。
出海各賽道中,消費出海是最受關注的領域,也被認為是串聯起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核心。
中國消費品牌出海有許多經典案例,例如家電出海早期的的海爾、美的,手機出海時代的華為、小米、OPPO、vivo和傳音,以及餐飲出海的蜜雪冰城、海底撈等。
此外,今年“黑五網一”期間,被稱為中國跨境電商“出海四小龍”的四家跨境電商平臺,與傳統國際跨境電商巨頭亞馬遜,打響海外市場爭奪戰。依靠中國供應鏈的跨境電商及DTC品牌,正在產生世界級影響力。
時間進入2024年,三大主要趨勢正在引領消費品牌的出海方向:
首先是單純“出海”,到“全球化”的認知變化。
未來的品牌出海,一定是渠道、產品、品牌、供應鏈的全球聯動式出海。我們在日常經營發展中也能觀察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出海企業,投資在海外本土設廠,招聘本土員工,中國消費品牌真正步入“全球化”階段。
其次,是從“低價內卷到品牌價值”。
中國消費品的出海競爭力變化,是一個從卷價格優勢、流量紅利,到卷品牌溢價的過程。流量紅利的玩法在逐步落幕,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家都希望打造自己的出海品牌,在海外有自己的品牌賣點和品牌故事,產生品牌溢價。
第三,歐美成熟市場和新興藍海市場,成為兩大主要出海目的地。
海外消費品的市場份額依然非常可觀,去年全球零售市場的規模約17萬億美元。基于歐美的巨大市場和消費力,50%以上的出海企業都會開通歐美業務。而伴隨著“一帶一路”的倡議推進,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藍海市場,也成為不少出海品牌的掘金之地。
尤其是東南亞市場,電商GMV高速增長,預測2025年東南亞重點國家電商GMV將達到211億美元,CAGR達17%。
中國消費品牌的全球化,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制造出海”、“賣家出海”和“品牌全球化”。
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出口貿易起飛,各國訂單紛紛涌來,外國客戶到訪長三角、珠三角工廠,中國制造走出國門。出口外貿型企業出現并壯大,大量的民間作坊成長為小型工廠,數量和體量也因外貿機遇而迅速增長。
2005年后,“跨境電商”真正登上時代舞臺。到2015年,亞馬遜平臺中國賣家數量上漲13倍。直接面向海外消費者,貿易型賣家們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2021年亞馬遜史無前例的“封店潮”給整個行業帶來深遠影響。跨境行業在2021年的大洗牌后開始集體反思,DTC品牌成為最熱風口和行業普遍共識。背靠著全球領先的中國供應鏈能力,品牌出海開始生態化集結。
中國出海品牌主要分為六大品類:食品飲料、服裝飾品、美妝日化、電子產品及家電、新能源汽車及兩輪車以及生活方式與娛樂。
歷經四輪中餐出海浪潮,海外已成為中國餐飲的重要市場。
截至2021年,海外中式餐飲營收達2611億美元,占國際餐飲市場的9.9%。預測2026年,海外中式餐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近4098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其中僅火鍋品類就有望達到289億美元。
火鍋出海的玩家中,主要代表為海底撈、小龍坎、大龍燚。除此之外,與火鍋相似的品類,如烤魚、酸菜魚、麻辣燙等品牌在海外市場也非常火爆。張亮麻辣燙已在海外開了近50家門店。楊國福麻辣燙也已入駐四個海外國家,計劃2025年海外門店增至1000家。
而長期以來,服裝飾品出海模式,大多以加工或代加工為主,一直是我們供應鏈的強勢產品。美護品牌出海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海外一度“中國妝”風靡,給例如花西子、花知曉這些等國貨美妝品牌提供了出海機遇。
在這六大出海品類中家電品牌出海最早,涌現出以海爾、海信等為代表的出海先驅企業。
而消費電子品類則出口規模最大,達數千億美元。其中手機品類貢獻了最大的份額,代表企業有華為、小米等。
典型的出海案例是大疆創新。大疆創新海內外市場份額占比為2:8,同時占據了全球無人機市場80%的份額,甚至美國無人機市場75%的份額都由大疆掌控。
目前已經見證的消費品牌出海模式包括六類:
直接出口模式,是指電視、冰箱、空調等大型電子制造品出口,和建立銷售渠道的模式。除此之外,適用于大型電器的,還有與當地代理商合作的代理模式。
跨國并購模式,是指一些手機和汽車品牌,直接收購了原歐洲企業和品牌,從而加快海外市場擴張的模式。加盟和特許經營模式,出現在許多奶茶品牌,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場景中。
而在跨境電商模式中,如今最被看好的,就是跨境DTC品牌的獨立站模式。獨立站模式是跨境電商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興起的模式,因為契合了消費垂直化、移動社交、內容營銷等趨勢,所以最受業內看好。
同樣值得關注并存在巨大潛能的,是跨境電商的產業鏈上下游服務品牌,其中包括物流、支付等服務商巨頭。
以支付服務商Airwallex空中云匯為例:
Airwallex空中云匯是一家為出海企業提供全球支付、財務管理、費控管理以及嵌入式金融解決方案的平臺,其業務覆蓋亞太、歐洲和北美地區,已服務于全球超十萬家客戶,受到包括Canva、Brex、Rippling、Navan、Qantas和SHEIN等眾多全球知名企業的青睞。
對于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注冊多個線上實體的出海企業來說,實現全球收單、簡化納稅申報流程,優化財務管理至關重要。
Airwallex空中云匯直連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銀聯國際等四大卡組織,保障了收單服務的時效性和穩定性。其全球收單方案可支持銀行卡、全球各細分市場的電子錢包等160余種支付方式,同時可實現與Shopify、Magento、Shopline等主流建站平臺無代碼對接、托管支付頁面快速集成等,讓出海企業對海外資金收、管、付有了更高效直觀的把控。
消費品牌出海品類越來越細分,品類覆蓋也越來越廣。消費品出海整體發展趨勢雖然向好,但商家也在面臨的各方面的嚴峻考驗。
消費品全球化比較常見的挑戰包括:經營難題、盈利壓力和創新挑戰等等。短期來看,快速進入盈利狀態是消費賣家的首要目標。著眼長期,可持續發展則是所有消費品牌必須持續思考的命題。
消費品牌分為性價比品牌和中高端品牌。性價比出海品牌如SHEIN、Zaful、完美日記、花西子等,能獲得一批忠實用戶信賴。中高端出海品牌如大疆、安克、樂歌、智云等,是能讓用戶產生向往的品牌。
品牌是企業與用戶建立連接的核心,品質有保證成為消費品牌商家的基本共識,消費出海品牌正在圍繞用戶需求持續打磨產品。
此外,“Be local(深度本地化)”,已成為消費出海長期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
深度本地化,甚至是“生而本地化”,是2024年消費品牌出海行業避無可避的致命關鍵。
初期入駐跨境電商平臺的方式雖然門檻較低,但為了打造出海品牌,不少企業已經將重心向獨立站傾斜,加大了海外營銷投入,甚至有超過74%的受訪品牌商家在未來五年中,有進軍海外線下渠道的設想。
只有在本地化進入新階段之后,中國出海品牌才能真正立足海外市場,更直觀、迅速地感知市場,做出決策。本地化的未來最終落點,在于產品溢價及利潤持續性。
隨著海外消費環境的不斷變化,消費出海也愈發細分化、定制化和社交化。中國消費品牌在世界市場上的聲量和曝光度不斷增長。
中國消費品牌出海,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如果您希望關注中國消費品出海趨勢和海外市場機會,前往霞光智庫公眾號回復“消費品出海研報”,即可獲取《中國消費品出海趨勢洞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