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4年,繼淘寶、京東跟隨拼多多全面開啟“僅退款”政策后,抖音電商也推出了發貨后極速退款服務,可以說“僅退款”已經成為主流電商平臺的標配。但家居新范式觀察發現,雖然電商平臺紛紛跟進了僅退款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愿意接受這一條款,特別是對于產品售價高、物流安裝復雜的家電家具建材產品來說,“僅退款”更像是一個美好的愿景,在此之前,如何提高家居行業的產品和售后質量才是當務之急。
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
“僅退款”之所以會成為電商平臺的通用規則,跟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過去,電商平臺作為“橋梁”,連接起商家和消費者兩端,在平臺心目中,商家和消費者缺一不可,兩者同樣重要。
但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這一規則也在悄悄改變。目前,線上用戶的增量已經無限逼近零增長,幾乎所有行業都呈現出“供給過剩,內需不足”的局面,電商平臺也到了拼刺刀、搶奪存量用戶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除了“僅退款”之外,近年電商平臺所推出的七天無理由退款、先行墊付、假一賠三等政策,也是將保護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在電商平臺心目中,“商家”和“消費者”這一天秤早已失去了平衡。
但在各大電商平臺紛紛跟隨“僅退款”的同時,伴隨“僅退款”而來的爭議卻一直沒有平息。作為最早將“僅退款”發揚光大的拼多多,其提出這一政策其實是符合當時平臺的發展背景的。
早期,拼多多主要以銷售農產品起家,對于水果蔬菜這些低價值、重量大且容易破損、腐爛的商品,當消費者發現產品出現問題,是很難判斷是商家、物流還是其他方的責任。這時候拼多多推出“僅退款”服務,可以一定程度推動商家提高產品包裝、篩選品質等服務,減少出現糾紛的可能。
但是,隨著拼多多平臺的不斷發展,甚至“僅退款”已經成為電商平臺的標配,越來越多問題也開始顯現。
從正面來看,“僅退款”可以推動商家提高服務質量,也能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即便產品出現問題,也能實現“一鍵退款”。
但從反面來看,“僅退款”政策的存在,本就意味著一定的不公平,部分消費者可能會盯著這一漏洞薅羊毛,商家也可能會因此承受不必要的金錢損失。
事實上,去年3月拼多多的自營店“拼多多福利社”就曾遭遇大量惡意下單和退款,而“炸店”的主力人員正是拼多多的小商家,導火索正是拼多多在2021年出臺的“僅退款”政策, 許多小商家認為拼多多在偏袒消費者,導致自己因為被薅羊毛而承受了不少損失。
不難看出,“僅退款”注定是一把無法平衡的“雙刃劍”,刀背向著消費者,刀尖就注定要刺向“商家”,要將這一政策面向全行業、全平臺執行,難度到底有多大?
家居建材難以全面“僅退款”
誠然,在市場經濟持續疲軟的背景下,大部分行業都已經轉向“買方市場”,消費者的體驗必須要放在第一位,家居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家居新范式梳理發現,大家居行業作為傳統產業,雖然不具備天然的互聯網基因,但其“線上化”的進度可一點都不慢。
以家電行業為例,不少中小家電品牌自誕生之初就從互聯網起家,而一些傳統家電品牌的線上銷售占比同樣可觀。例如,格力線上零售額占比在2019年-2022年期間由 22.3%提升至 28.9%,美的2022年上半年電商銷售占比繼續保持在45%以上。
在軟體家居行業中,線上渠道更是線下渠道的有效補充。山西證券研報提到,慕思2021年線上渠道占零售業務比重約為15.4%,喜臨門2022年前三季度線上渠道占自主品牌零售業務比重約為25.8%。
即便是在消費者眼中更為傳統的建材產品,也不只在家居賣場中銷售。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家居建材行業線上銷售規模迅速增長,從2009年的177億增至2018年的3207.9億,復合增長率高達38%,遠超線下增速,線上滲透率逐年提升。
在家居建材行業全面“線上化”的背景下,“僅退款”能否成為行業的新趨勢?為此,家居新范式在淘寶上咨詢了幾家家電、軟體家具的品牌旗艦店,但客服都表示暫時不支持“僅退款”。
這樣的結果其實并不讓人感到意外,而且家居新范式梳理發現,不僅家居商家尚未全面開啟“僅退款”,其它品類商家也尚未跟這一新政完全磨合完畢。
有用戶實測僅退款一件不足百元的衣服,結果淘寶小二很快返還了對應購買產品金額的消費紅包,可用于下一次的購物使用。
但在后續跟店家的溝通中,此次“僅退款”并沒有被歸類為店家責任,賠付也并非由店家承擔,可以說淘寶在不確定責任方的前提下,率先賠付了這筆退款。
但與此同時,也有商家反映消費者購買了數百元產品,卻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產品出現質量的前提下申請“僅退款”,這名商家也以強硬的態度拒絕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像上文所提到的,部分家居家電品牌店直接表示不接受“僅退款”政策,消費者需要在下單前溝通清楚,以免產生糾紛。
事實上,以淘寶平臺為例,“僅退款”功能早已上線,但早期主要針對商家延期發貨、出現糾紛需要小二介入等情況,也就是說只有產品和服務真的出現了問題,消費者才能“僅退款”。
但家居新范式認為,假如“僅退款”成為主流,家居行業能否全面跟隨,還是要看不同家居品類與這一政策的配適度。一方面,對于定制類、非標類的家居產品來說,“僅退款”要全面執行,還需要電商平臺與家居企業共同擬定詳細的舉證標準,畢竟這類產品具有特殊性,且無法轉售其它客戶,如何確定產品質量確實存在問題,就需要有清晰的標準規范。
另一方面,對于價值較低的小家電、家具、配飾產品來說,這類產品的質量問題相對更容易舉證,加上這類產品入門門檻較低,當下正處于紅海競爭領域,這類家居企業想要突圍而出,更有可能跟隨“僅退款”,在服務上做加法。
最后,對于價值較高的成品家具、家電產品,這類產品無論從哪種渠道售出,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有較為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包括終端門店、售后中心、售后客服等,“僅退款”能否執行起來,更多還是要根據產品質量問題“就事論事”。
線上倒逼線下“提高服務質量”
當然,家居行業離全面實現“僅退款”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即便部分門店想要率先推行新政策,也要先考慮如何制定標準,以及跟政策進行磨合。
但隨著“僅退款”政策的執行,這將會推動大部分線上商家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畢竟平臺已經全面落實“僅退款”,這便意味著消費者已經以此為共識,商家也只能想方設法降低產品出現問題的概率。
但隨著家居線上渠道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其對線下家居實體店又會否帶來更大的沖擊呢?家居新范式梳理發現,在線下家居行業中,關于產品貨不對板、偷工減料;門店服務不到位;店家不按合同辦事等投訴可是從未停過。
在《案說家居|家具定制未簽合同先安裝,售后責任和賠償額度幾何?》一文中,家居新范式就報道了這一案例:王先生在某家居裝飾商場交納20余萬元進行全屋定制,但送貨后王先生發現了多處質量問題,如沙發尺寸出錯、衣柜缺少材料無法組裝等。為此,王先生多次聯系商家,但商家卻一直拖延不予解決。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像瓷磚這種建材產品,由于特殊款式大多都有一定的交付期,如果門店遲遲不發貨,或者最終產品貨不對板,當消費者想要退款時,往往難以跟商家協商一致。
由于家居產品的特殊性,“非標準化”“退換難”“定制安裝流程長”已經成為了家居產品的標簽,不少商家更會以此為理由,拒絕消費者因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的退款退貨。
考慮到家居行業的集中度較低,要補上這些零散的中小企業的管理漏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線上渠道管理的進一步完善,也將會成為倒逼他們提升服務的關鍵。
結合家居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未來頭部企業的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線上與線下渠道也會進一步融合,能夠整合兩大渠道的品牌,才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以大件家居產品為例,由于其中會牽涉物流、安裝、定制等流程,且涉及的零部件更多,這時候擁有線下渠道網絡的商家自然更有優勢。
不管產品在線上還是線下售出,商家都可以通過規范的服務團隊來處理售后問題。比如歐派早在2010年便率先行業發布“金保姆”售后服務戰略,這支上萬人的專業服務團隊可以提供檢查維護、清潔產品、簡單修復等服務,讓消費者能夠更放心地消費。
對于小件產品來說,由于整個銷售鏈條比較簡單,品牌只要搭建完善的售后網絡即可,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家電品牌,雖然其不支持“僅退款”,但卻承諾“7天包退,15天包換”,這無疑也是消費者的定心丸。
由此可見,不管家居行業能否全面貫徹“僅退款”,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下,品牌想要“活下來”,產品和服務質量必然是首位。
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服務能力差、綜合實力弱的商家已在被漸漸清退。中建協家居市場委表示,2022年家居賣場中品牌數量仍在持續減少,中小型家居企業在外部壓力下繼續出清。
在存量家居時代,無創新特色、無配套服務、無價格優勢的“三無”企業將很難立住陣腳,“僅退款”的出現只是推動行業服務質量向上的助推器,但真正影響實體企業存活的,還是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結語
目前來看,“僅退款”政策與電商平臺、商家之間仍處于磨合期,很多規則、標準仍需要大家一起梳理、擬定。
但對于電商平臺而言,消費者固然是存量市場中的關鍵,但商家的利益也是影響市場發展的重要變量,電商平臺需要平衡好消費者與商家的利益。既要讓商家不敢怠慢消費者,也要避免消費者鉆空子薅羊毛,這將非常考驗電商平臺在審核機制、大數據認定、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總的來看,不管“僅退款”政策未來會如何發展,有沒有“僅退款”政策,服務能力從來都是家居企業不可或缺的一環。